52歌赋>儿童故事>民间故事>中国民间故事>贱民是财富

贱民是财富

一、高手的目标

宋哲宗年间,一个寒冷冬季,西北苦寒之地,朔风呼啸,按往常的规矩,西夏人这时候应该缩在帐篷里围着火炉烤肉吃,绝不会出兵侵扰大宋边境。然而,一天晚上,守卫灵州的大将种谔深夜里却被人紧急唤醒,原来是宋朝派往西夏的特工人员传出一条绝密级信息:一日前,梁太后派出二十名武林高手,秘密前往大宋,不知作何营生。

种谔亲自培养的这个特工现在已经官居西夏国的内廷大臣,他的消息一向是重大且准确的。但令种谔苦恼的是,任凭这位顶尖特工百般努力,居然没有探出这个秘密行动的任务到底是什么。

西夏国一直是大宋的死敌!它每年都要搞几次小规模袭扰,每隔两三年就有一次大战,两国间互有损伤,同时也在互相渗透。宋朝境内有不少西夏细作,他们活动频繁,暗杀宋大臣的事情时有发生。七年前,他们干的最大一票,是派死士袭击相国王安石,原因很简单,神宗皇帝任用王安石变法,使宋朝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实力大增。更让西夏国主恼火的是,王安石在对外战争方面态度一直都很强硬,西夏习惯于先打仗再逼对方签媾和协议,捞到最大好处后,等一段时间再搞一次,如此这般反复循环,像割韭菜一样一茬一茬地收割宋人。但没想到王安石面对西夏人绝不媾和,也绝不妥协,花费巨资整修边境,加强防守力量,西夏人连续几年都是灰头土脸地回来,情急之下,才不惜冒着让细作暴露的风险,暗杀王安石。

幸运的是,那天王安石在宫中跟神宗议事,回去的只是空轿子,才躲过了致命的暗杀。不幸的是,几年后神宗皇帝驾崩,反对新法改革的旧党人物司马光上台,新法尽废,又对新党人物进行残酷的打击,对西夏人来说,这是天大的利好,因为西夏人无论提出怎样的要求,司马光总会满足他们。

边境将士眼瞅着西夏人肆无忌惮地劫掠边境却无所作为,等啊等,终于把司马光给熬死了,支持司马光的高太后也咽气了,年幼的哲宗皇帝也开始亲征了,新党的党魁章惇得到重用,面对积贫积弱被旧党搞得奄奄一息的大宋王朝,章惇以雷霆万钧之势重振朝纲,将一批有胆略的将军充实到边境,种谔就是在被司马光雪藏了几年后又被章惇挖掘出来,任抵抗西夏最前线灵州的将军。章惇命令边境加强力量,无论是对辽国还是西夏,时刻迎击来犯之敌。同时,开放对西夏的贸易商道,西夏人可以在市场上购买所需物资。但种谔必须派兵保护商道,以防西夏人纵兵劫掠。

总之,章惇招招制敌,令西夏人非常恼火。西夏的国主是一个小孩子,真正当政的是梁太后。梁太后的偶像是辽国的萧太后,她是汉人,对宋朝了解颇深,在司马光当政时屡行敲诈之举,每次都得手,因此快速地赢得了西夏贵族的支持。但这些贵族们从来都是见利忘义的人,这两年梁太后给不了他们好处,他们就开始闹着要梁太后退居二线,让十多岁的皇帝当朝。梁太后急需一场战争来巩固权力。眼下,她派出的二十名死士,潜入大宋的目的就很耐人寻味。

种谔想了好久,觉得这些死士应该是冲着章惇去的。章惇是西夏人的噩梦,别看这个宰相是文人,但比王安石还要果断强势,比如他命令兵部武器司研制出最新的火炮,将这些火炮充实到边境,大大加强了防卫力量。章惇不仅恢复了火器制造,还让匠人们重新配置火药成分,新型的火药杀伤力更大,但所费也更大,假如没有章惇的鼎力支持,武器司是没有钱制造数量众多的火炮的。

种谔马上修书给章惇,提醒他注意。同时,他马上组织力量,对边境严防死守。第二天天刚亮,他接到了灵州西城守将的报告,西夏人二十余骑从一处山寨潜入大宋边境,与巡逻的宋兵遭遇,一番战斗,四十余宋兵皆被杀,而西夏人却只死了一个……

二、苏学士才是真正目标

种谔带人赶过去,这个山寨离灵州城最远,防卫力量薄弱,西夏人从这里进入,选择点很正确。巡逻的四十余名宋兵,都是正当壮年,从横七竖八的宋兵尸体来看,这支西夏人武艺高强,手段狠毒,几乎都是一招毙命,不给对手任何喘息的机会。留下的那具唯一的西夏人尸体上,有一块腰牌,种谔一看,上书“梁太后侍卫李灵均”,种谔一惊:李姓是皇姓,能被赐姓李的侍卫,绝对是梁太后的贴身侍卫,怪不得手段如此厉害,这支李姓高手队伍实力不可小觑。

西夏快骑闻名天下,追是追不上了,种谔只有祈祷章惇加强戒备,令这群西夏死士无功而返。

三天后,章惇飞鸽传书,说收到种谔的信后,东京城内加强了戒备力量,对往来人等自习盘查,却并没有发现西夏人的身影。在东京经商的西夏人被严密监控了,大宋跟西夏必将有一场大战,这二十余骑西夏人无论是做什么,都不能让他们回去。同时,边界的商道要控制好,加强从西夏交换马匹,对食盐、火药、铁器之类的东西要严格控制,尽量不要让这些东西流入西夏。

种谔心领神会。不久,跟随西夏人的探子回报,循着踪迹,他们发现,西夏人没有往东京去,进入洛阳后居然向江夏方向去了……

西夏人去南方干什么?种谔奇怪,章惇也奇怪,南方有什么?多瘴气多蛇虫,是发配官员的地方……

说到发配官员,章惇忽然想到了什么。再探,西夏人过襄樊,再过武昌……像是在追某个人,唯一符合这条路线的人是——苏轼!

苏轼是一个很奇怪的人,王安石当政的时候,他反对新法;司马光上任后,他又反对司马光将所有新法都去除,希望司马光保留那些比较好的新法,这样一来,新党和旧党人都不喜欢他。苏轼才高八斗,文采是当今公认的第一,故去的高太后对他相当欣赏,宠爱有加,所以尽管旧党人不喜欢他,他还是做到了大学士。章惇跟他本来是挺好的朋友,但因为党争,两人关系迅速恶化。司马光当政时,又极端残害新党人,造成大臣因为党争而死亡的恶性事件,使新党人对旧党人的恨刻骨铭心,所以章惇上台后,横扫一切旧党,苏轼躺着也中枪,因为他诗文影响力巨大,几句讽刺新政的诗能传播到海内外,所以章惇一不做二不休,将他贬到了海南岛。

海南岛在大宋时期是不毛之地,路途遥远,环境恶劣。不过,苏轼是个乐天派,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总是以一颗豁达之心对之,所以,在发配过程中,他跟不少故交相见,这些故交们纷纷赠予他礼物,这个送丫头服侍,那个送瓦工帮他修屋等,离开东京时没几个人,到海南时已经是浩浩荡荡几十人了。

由于西夏偏远,得知苏轼被贬的消息已经是数十日后了,所以西夏人紧赶慢赶,还是没有撵上。种谔让探子继续探查,终于查知,原来梁太后十分喜欢苏轼,她专门派人到东京的书肆购买苏轼的诗文,苏轼每每出了新文,她想尽办法也要得到。在她的影响下,西夏贵族们也都成了苏轼的粉丝,家里要是没本苏轼的诗文,都不好意思跟人说自己是贵族。假如苏轼能够到西夏来,那可是件振奋人心的事。苏轼被贬官海南,这是一个机会,梁太后派出精干人员,想把苏轼抢回西夏。

章惇想了一下,觉得应该对苏轼加强防卫。虽然他对苏轼不感冒,觉得他只是一个酸腐书生,但苏轼影响力巨大,在辽邦、吐蕃等国都很知名,是公认的文豪,这样的人流落到西夏,那大宋引以为豪的“文明上国”的脸面往哪儿摆呢?连苏轼都留不住,大宋不就成了“武也不行,文也不行”了?

章惇意识到了梁太后的险恶用心,马上跟哲宗商议,哲宗年纪不大,但却很有主见,他觉得即便苏轼只是一名普通小吏,也不能让西夏人掳去,因为这会让人觉得西夏比大宋更重视人才,而且还会让人觉得大宋连官员都保不住,何况百姓?

所以,哲宗同意章惇调用大内侍卫去海南保护苏轼。如果来不及,就在半路狙杀西夏人。章惇紧问道:“如果西夏人拿苏轼要挟呢?”哲宗沉默了一下说:“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西夏人回去。”章惇点头说:“明白了,臣马上去办。”

三、谍影慢攻

西夏人到海南时,苏轼的居所刚刚造好。工匠们正在内部做粉刷工作,木匠们则砍树做家具,苏轼则和岭南督学来往频繁,商量着如何教化岭南子弟。章惇的书信到来,讲了西夏人要掳他的事情,督学知道后大惊,失声道:“苏学士,这如何是好?”

苏轼笑着说:“我一个文弱书生,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对行军打仗又一窍不通,掳我去干什么?章惇是怕我过一天安生日子啊,我这刚安定下来,他又造谣生事了。”

督学叫了几个岭南小伙子,保护苏轼。苏轼回去后,一切都安然无恙。第二天早上,做家具的匡四慌张来报:“苏学士,张大头昨晚去了趟茅厕,结果,就不见了……”

不见了是什么意思?苏轼很奇怪,张大头模样奇丑,说话还大舌头,有一身蛮力,伐木倒是把好手,这是苏轼途经洛阳时,任洛阳执事的好友赠送给他的,目的就是让张大头为苏轼干点粗活儿。张大头家在洛阳,千里迢迢地来到海南,想家那是肯定的,但回家前,也得跟苏轼说一声啊,难道苏轼不通情达理到令他偷跑回去的程度吗?

苏轼很生气,但匡四却说张大头一直对苏学士很敬重,做事时很卖力。再说苏轼曾经说过,只要房屋建起家具完备,就让大家回去,没几天就要回去了,张大头犯不着偷跑回去,这样损失太大,至少,苏学士要发的一笔不菲的路费就泡汤了……张大头从洛阳来,身上没带什么钱,从这里到洛阳,几千里路程,没有钱怎么回去?

苏轼一想,觉得匡四说得有道理。他忽然想到章惇的书信,难道,是西夏人掳走了张大头?这可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西夏人不掳他,掳一个傻大憨的粗汉作甚?或者,张大头被当地姑娘看上了,做倒插门女婿,这也不太可能,张大头那模样……

好在,跑的只是一个张大头,他伐的木头已经足够多了,跑了就跑了吧。谁知,当天下午,负责房梁的师傅鞠屏生又不见了。房梁早就做好,所以鞠屏生没什么事,就帮助岭南的百姓造屋。岭南瘴气重,蛇虫多,很多百姓都住在树上,鞠屏生发明一种房屋,底下打下木桩,房屋离地,这样可以有效地避蛇虫,驱潮湿,这种房屋建起了一个,效果立竿见影,不少百姓们纷纷建这种新型的房屋,反正周围树木多,建筑材料都是现成的,鞠屏生干得热火朝天,这些岭南百姓很实在,一栋小屋建起,他就能收到四两纹银,照这样下去,搞一年,就能挣到百两银子,回去买十亩田,可以过安生日子了……打算得很好,却没想到被人给掳走了。

这次是真的被掳走了,光天化日之下,鞠屏生正在指挥着造屋,一群面目诡异的西夏人突然出现,直奔鞠屏生而去。岭南民风强悍,屋主一声唿哨,几十条精壮汉子拎着砍刀也就冲上来了。一场混战,对方非常凶狠,但是打斗时却又很有分寸,只伤人,将对方打到无还手之力,但是又不害人性命。一干汉子眼睁睁地看着鞠屏生被他们掳走,督学听到这件事后,赶紧来找苏轼,劝他避一避。这些西夏人,是在玩猫抓老鼠的游戏。如果他们直接掳走苏轼,苏轼即便到了西夏,也不会跟他们合作。可是,他们先打击苏轼的身边人,让苏轼慢慢地懂得他们的厉害,知道不合作的下场,在惊吓之下,苏轼就会跟他们合作,乖乖地听他们的安排……

苏轼唉声叹气,没想到,自己被大宋发配到天涯海角已经够惨的了,西夏人居然打起他的主意,难道他还要到大宋的死敌那里去?作为大宋的臣子,这绝不可能!

章惇说,大内侍卫很快就要到了,苏轼刚开始不太希望他们来,担心他们被章惇指使以保护之名行监视之实。现在则盼着他们赶紧来,狠狠治一下这些西夏人。

当天晚上,负责采石的石匠吴小二又不见了。然后是砌墙的冯六斤,再然后是木匠窦七五……可见,他们的心理攻势越来越强大,苏轼坐卧不安,丫鬟等一干女眷则吓得昼夜不眠……

终于,大内侍卫来了。他们行动迅速,在苏宅周围布下三道防线。由于对方都是高手,侍卫们商量后决定,重点保护苏学士,其他人等都行动自由,西夏人掳不走苏学士,皇上和章相交代的任务就完成了。

苏轼却有些不忍:那些下人们的身家性命,该如何是好?

侍卫们劝道:“苏学士,你安全了,他们就安全了。他们只是一群蝼蚁,西夏人杀他们还嫌脏手呢!”

苏轼叹口气,希望瘟神一样的西夏人赶紧消失,让自己的生活恢复平静。

四、梁太后的如意算盘

如苏轼所愿,在连续掳走三个匠人后,西夏人忽然消停了下来。

西夏人消停下来后,侍卫们却开始紧张起来,这是大战前的宁静。

苏轼一日三餐都在室内,苏宅内外布置了重重机关。

侍卫们开始耐心地等待。

两天,三天……西夏人还是没有动静。

督学急匆匆地前来,据山民们报告,最后一骑西夏人昨天离开了。这段时间以来,这群西夏人在河边扎寨,但每天他们的人数都在减少,似乎每天都有人离开。昨天,是最后一个西夏人离开……

难道,他们放弃了苏学士?侍卫们马上得意地向章惇禀告,西夏人被大宋侍卫震慑,主动放弃仓皇而逃了。八日后,章惇收到信息,他没有喜悦,只有疑惑:这群西夏人千里迢迢地奔袭,没有理由掳走几个下人就离开的。他们都不曾跟侍卫交手,这太说不过去了。

突然,他想到了什么,连忙修书给种谔,让他留意三三两两的西夏人。当他的书信到达种谔手里时,已经太晚了。由于灵州地处边界,西夏人跟大宋的商人出入频繁,种谔不可能每个西夏人都盘查,所以他将重心放在十几人左右规模的西夏团队身上,这样的团队盘查严厉,单独的西夏人或者两三人的西夏人,被轻易地放过……

西夏梁太后的侍卫,每个人负责带一名匠人,安然地离开大宋,到达西夏。

章惇这时才明白西夏人的真正目标:宋朝的工匠。

几年来,灵州城和其他几个地方都加强了防守力量,城墙加固,西夏人注意到了宋人防守技艺的更新,梁太后想引进宋朝高明的工匠为西夏服务,为此努力了几次,但都不尽如人意。因为技艺高超的工匠,大多在内地,这些人在武器司等地方,平时很难见到。武器司得到章惇重视后,大肆招人,基本上把高超的工匠一网打尽了,赶制各种器械,所以西夏人很是无奈。梁太后对苏轼的诗文很推崇,她第一时间得知了苏轼被发配岭南的消息,熟知内地人情世故的她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个得到宋人高超工匠的最好机会。

技艺高超的工匠除了为朝廷服务外,还有一个去处,就是官吏们的府宅,宋人一个小小的押司,府宅就富丽堂皇。苏轼去经济落后的岭南,他的朋友们必将送给他工匠帮助他造屋,这些朋友都是官吏,有的甚至是一方大员,他们送给苏轼的匠人,不说个个都技艺高超,但技艺中上是可以保证的。所以,梁太后派出自己的精干侍卫去掳走这些人。她知道这些人在西夏人眼里是宝贝,但在宋人眼里只是贱民,所以她故意打出要掳走苏轼的风声,真正的目标,就是这些不起眼的贱民。

两年后,梁太后率十万大军进攻灵州城,章惇跟哲宗一起,调兵遣将,指挥大宋军队对西夏人顽强抵抗。但宋人很快发现,西夏人使用了多种新型的进攻器械,比如一种名为“穿山甲”的木桩,这种木桩削得尖尖的,在桐油里浸透,然后暴晒,然后再浸透,然后再暴晒,如是再三,攻城时两三名士兵将一罐食醋砸向城墙,城墙建造时,城砖都是用糯米混合制造的,坚固无比,但食醋是克星,食醋使糯米城砖软化,士兵推着“穿山甲”木桩往城墙上猛插,很容易就贯通城墙,然后士兵站在木桩上,再往上插第二根“穿山甲”,这样如是再三,就在城墙上架起了梯子,士兵们可以很容易地登上城墙。

同时,这种“穿山甲”还很容易地扎进城门里,一根火把扔上去,木桩熊熊燃烧,厚实的城门被桐油引燃,骑兵们一拥而进,城门像劈柴一样粉碎……

宋军吃了大亏,死伤无数,灵州城被攻破了好几次,幸好种谔事先在城内构筑了大量工事,宋军跟西夏人在灵州城内展开了巷战,双方肉搏,血流成河,死伤无数。在另外几个边界堡垒,西夏人像宋军一样拥有了火器,虽然性能没有宋军的稳定,但大炮轰隆隆作响,还是很鼓舞西夏士兵的军心。宋军守城,凭借的就是拥有先进的器械,如连环炮和机弩,如今西夏人的武器也如此不一般,让士兵们颇为胆寒。

此次战役从春天一直持续到秋天,双方拉锯,梁太后没有想到章惇和哲宗如此下血本地抵抗,她的目的是先打仗再讲和,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眼下的死伤不是她的目的。她要跟宋人讲和,但章惇和哲宗都不答应,她只好退兵……

但她不知道,哲宗跟章惇都快支持不住了,章惇连议和的条件都准备好了,幸好,梁太后的耐性没有持续。梁太后退兵后,章惇马上派人侦查,西夏人的新型器械到底是怎么造出来的。结果如章惇所料,都是那些不起眼的人制造的,张大头这个粗蛮人发明了“穿山甲”,石匠吴小二则把炸山石用的火药改造一番,成为西夏人的炮弹……

章惇恨恨地说道:“这些贱民,身为宋人,背叛大宋……”

哲宗沉默半晌,疑惑地问道:“这些人,吴小二,张大头,都是他们的大名吗?”

章惇愣了一下,说:“应该不是吧——他们的大名谁知道,都是一些外号或者小名。他们被派给苏轼时,恐怕连苏轼都不知道他们的大名吧。”

哲宗叹了一口气,喃喃地说道:“这些贱民,是真正的财富啊,不,比什么都贵重,没想到,没想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