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上的今天>顺昌大捷

顺昌大捷

在884年前的今天,1140年5月20日(农历1140年5月3日),顺昌大捷。

在“收复失地”的口号下,兀朮起四路大军南下攻宋。

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初三日,在“收复失地”的口号下,金国都元帅兀术尽起四路大军,向南宋发起了新一轮的战略进攻。

攻势之初,由于宋廷上下毫无准备,致使开封(北宋国都东京)、洛阳(西京)、商丘(南京)、长安、凤翔等重镇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尽陷敌手。受此鼓舞,兀术亲率十大万大军向淮西反向发展胜利。然而,这位金国名将没想到,他的好运在一个叫顺昌(今安徽阜阳)的地方戛然而止!在这里,兀术使劲了浑身解数,却丝毫奈何不得这座城不坚、池不深的小城。

在顺昌击败兀术的人,正是刘錡!

在顺昌击败兀术的人,正是刘錡!

刘锜(1098年―1162年),字信叔,秦州成纪(今甘肃静宁)人,泸川军节度使刘仲武第九子。刘锜少年投身军伍,在伐夏抗金的过程中屡立功勋,其勇武之名连敌国的妇女儿童都知道。作为新任的东京副留守,刘錡尚在赴任的途中即接到了金人南下的消息。他判断兀术必然要首先占领东京,再而进攻顺昌。据此,刘錡果断进驻顺昌,准备在此阻止金军。

在接下来的那段日子里,刘錡凭借手中所拥有的“三大法宝”,最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金国名将兀术。而这三大法宝就是:

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

这支军队就是著名的八字军。

民族英雄岳飞曾是八字军首领王彦的部下

南宋立国之初,高宗皇帝赵构非但不思收复失地,反而一再向南逃迁。在这种国将破,家将亡的时刻,黄河南北的忠义之士挺身而出,勇敢地抗击金军。这些人多来自社会底层,像农民,溃军,小商贩,乃至僧人道士,“全民皆兵”。这些抗金义军得到了主战派著名将领李纲和宗泽的大力支持,不但发给他们钱粮,武器,还把部分人马编为正规军队。在这一背景之下,王彦和他的八字军脱颖而出。

王彦(公元1090-1139年),字子才,上党(山西长治)人。自幼读书练武,武艺超群,曾任过都统制一类的军官。靖康之难后,王彦的家乡太行山被金人占领。由于他此前在北宋末年的抗金斗争中表现优异。因此在1127年中,李纲派遣王彦率岳飞、张翼、白安民等七千将士渡过黄河,一举收复了金军占领下的新乡。在金军重兵反扑之下,王彦为保存实力,率领余部辗转退入太行山中继续战斗。由于王彦坚决抗战,金人对其非常忌惮,出了很高的赏格要活捉之。作为回应,王彦部下在自己的脸上刺了“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个字。八字军因此而得名。

八字军有力地牵制了金军的南下。

由于八字军将士作战勇猛,打得金兵心惊胆寒。据说,一位金军元帅曾召集手下开会,商讨如何尽快消灭八字军。这些人吓得一齐跪,哀求不要与之交战。就这样,八字军很快赢得各路义军的敬重。很快,两河忠义民兵首领傅选、孟德、刘泽等率所部十余万人来附。随后,八字军以太行山为根据地,有力地牵制了金军的南下。后来,王彦被主战派大臣张浚推荐做了前军统制,带领部分八字军转战川陕地区。其余部队则由刘錡节制。

这次刘錡北上赴任东京,所带的一万八千人正是这些八字军将士。他们,成为这位名将赖以击败兀术大军的先决条件!

一个足智多谋的守城专家

这个人就是顺昌知府陈规,一位防御战大师!

如果没有陈规,顺昌保卫战或许很难打。

陈规(1072-1141),字元则,密州安丘(山东安丘)人。早年曾研习《孙子兵法》,并谙熟公输般“九设攻进之机,墨子九拒之”的典故。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陈规出任德安府安陆县事。不久,金军大举南侵,迫近江南。由于德安为南北要邑,陈规决心以此为基地,抗击金人。为坚守德安城,他全力改造城池,创制管形火器,改进抛石机……不久,大股溃军九犯德安。陈规率军“九攻九拒,应敌无穷”。当时中原板荡,唯有德安城岿然不动。战后,陈规因功升德安知府及德安府复州汉阳军镇抚史。后又改任顺昌知府。刘錡进入顺昌后,曾对陈规直言“城中有粮,则能与君守”,得到的答复是“城中有粟数万斛,勉同为死守计”。

事实上,陈规不仅为刘錡解决了“粮草先行”的问题。陈规更认识到,对于并不坚固的顺昌而言,若全面整饬既费时又耗力。为此,他从以下几大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巩固:

首先,着力打造一道包括羊马墙、外濠、主城墙、里壕、里城在内的多层防御体系,从而扩大了小城顺昌的防御纵深。

陈规为顺昌城打造了一道多层防御体系

再就是,将城池攻防战的要点——城墙予以重点加固。很快,原本为直角的城墙被削成了圆弧形以增大石砲的跳弹率;曾被敌砲攻击重点的角楼也不见了;在原本低矮的女墙内增修一道8尺(约2米5)的平头墙以保护守军不被敌箭射中;女墙上方悬挂笆篱等编织物以缓冲石弹的冲击力;在女墙和平头墙之间横贯的三道横木用以迟滞登城敌军的推进速度;将城门由一道增加为三道,城门外均筑有护墙;以前一门一楼的城楼也改变成了三重门两层楼的布置,这样宋军站在最高一层城楼,能够尽情发挥弓矢的远射优势。

第三,以砲对砲。在城内配置大型石砲,城头设置炮兵观察员以随时校正弹着点。

陈规的努力不仅增强了顺昌城的防御稳定性,更为主将刘錡在进行战斗决策时增添了一项战术选择。

一种致胜战法:依城野战、以攻代守

实际上,依托城墙进行防御是一种十分消极的战法。

有了充足的粮秣和稳定的城防之后,很多人很自然地认为: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比较稳妥的战法就是:收集中兵力坚守城池。这种主张毕竟符合当时一般军人的做法,那时候的金军具有很强的机动性,但攻坚能力弱,其惯用战术是通过在野战中发挥骑兵的高速冲击力来击败对方;而以步兵为主的宋军则经常依托城寨营垒进行后发制人的防御作战,以强弓劲弩和石砲等“远程火力”来击退来犯之敌。

出人意料的是,刘錡并未选择种稳妥战术,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战法:依城野战、以攻代守。

宋军依托城池,主动向金军发起进攻。

五月二十五日,金军悍将韩常和翟将军统兵渡过颍水屯驻距城30里的白龙涡。刘錡趁其立足未稳,派兵夜袭其营,斩获甚众。二十九日,三万多金军再次逼近顺昌。刘錡敏锐地捕捉到金军一大疏漏:虽来势汹汹,其营寨却不牢固。一番思虑之后,刘錡索性大开城门,搞得多疑的金人不敢轻举妄动。他还设法诱使金兵纵矢,从而缴获大量箭簇。当金人渐显疲态之际,城中宋军在“远程火力”的掩护下,猛打猛冲。狼狈不堪的金军向颍水溃退的过程中,多落水中溺死。六月初二,刘錡侦知金军已移驻城东拐李村,遂派骁将阎充率锐卒五百趁雨夜再次偷袭金营。这些人“折竹为叫,电闪则击之,电止则伏之”,见辫发者就砍。混乱间,金军自相攻杀,“积尸盈野”。天明后,金军残部边向后败退边向兀术告急。

首战失败彻底激怒了兀术,他亲率十万大军赶往顺昌。很快,宋将曹成等人前往金营诈降,诡称刘锜是个“只图逸乐,不懂战守”的纨绔子弟。兀术信以为真,加之眼见顺昌城垣简陋得简直能用靴尖将其踢倒。于是,他将攻城的鹅车、砲具等重武器留下,只率步骑兵轻装前进。六月九日清晨,金军趁天气凉爽发动猛攻,宋军坚守不战;待到午后酷暑难耐,金军力疲气衰,全线出击的宋军一举攻入敌营。人饥马渴的金军在败退过程中,许多人马又因食饮被宋军下过毒的水草而倒下。其后几日,金军移驻城西,欲施围困之计。然逢日大雨,夜袭又屡屡被宋军。战至十二日,不胜其烦的兀术率军退回开封。至此,顺昌围解。

顺昌保卫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就这样,刘錡凭借八字军的战斗力强劲、守城专家陈规的倾力相助和积极主动的战术,最终以不到两万人的兵力一举击败了十万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