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上的今天>湖北麻城早稻产量放卫星

湖北麻城早稻产量放卫星

在66年前的今天,1958年8月13日(农历1958年6月28日),湖北麻城早稻产量放卫星。

麻城县惊现亩产三万六“天下第一田”

看稻子长得如此“稠密”,孩子们就像站在沙发上

据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报道:

“湖北省麻城县的早稻生产又放异彩。根据湖北省、黄冈专 区和麻城县三级早稻高产验收团联合查验证实,这个县的麻溪河乡建国第一农业社,在一点零一六亩播种“江西早”种子的早稻田里,创造了平均亩产干谷三万六千九百五十六斤的惊人纪录, 截至目前,这是我国早稻大丰收中放射出的大批高产‘卫星’中的‘冠军’,它比安徽省枞阳县石马乡高丰农业社及本县平靖乡第二农业社先后创造的早稻高产纪录高出一倍以上。”

“这个人们所不敢想的早稻高产纪录,是充分发挥共产主义风格大胆革新的成果。据了解,这块田整地共达十次,深耕达一尺以上。共施底肥、追肥五次,先后施用的肥料计有草籽三千斤 、塘泥一千担、陈砖土四百担、硫酸铵一百零五斤、过磷酸钙八十斤、水粪肥六十担、豆饼一百八十斤。底肥是结合犁地分层施用的,作到了层层有肥。插秧的密度,实际上已经很难用多少蔸来计算了,因为整块田的稻子都是一根紧靠一根的。在验收时,人们曾选一平方尺的面积进行实测,据实测结果推算,平均每亩约有七百六十八万穗。把鸡蛋随便地放在稻禾上面滚动, 鸡蛋始终不会掉到田里去。可见这块田的禾密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促使这块田高产的主要措施,是逐渐明确的,开始时,人们对深耕、肥足和密植都存在着一些疑虑,所以只犁了七寸深,肥料也较少,密植只作到株距一寸、行距四寸。插秧后约一个月, 各地小麦高产奇迹不断出现,亩产达到五千斤以上的已有多处, 这对培育这块试验田的人们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他们说:‘小麦能亩产五千多斤,水稻为什么不能亩产万多斤呢?’他们决心搞亩产万斤以上高额丰产试验,并且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这就是加 深耕层、施足肥料、加大密度。这时,秧苗已经长到一尺多高了, 但他们仍毅然把这些秧苗拔起来,又进行了一犁、一耙、一耖( 将土整细碎),使耕层深达一尺,并且增施了肥料,然后,又把本田的秧和另外几亩田的秧,一起植到这块田里,形成为蔸数难 分的高度密植,因为苗长得极密,根本无法下田,给田间管理带 来了许多困难,但人们用集体智慧战胜了它。例如,要追肥,但 肥料却怎么也下不到泥里去,他们就想法在田的四周开沟,用管子把水肥灌到田里去。他们还采用打撑的办法防止倒状,并且不断地向干旱作了斗争。”

1958年大跃进运动,“卫星田”的稻穗竟能托往一位小姑娘。

麻城县惊现亩产三万六“天下第一田”

“放卫星”放出千斤稻

“放卫星”放出千斤稻

延伸阅读:当事人细说当年麻城“亩产三万六”——一位农村基层干部在“浮夸风”中的代价

延伸阅读:当事人细说当年麻城“亩产三万六”——一位农村基层干部在“浮夸风”中的代价

1958年,湖北省麻城县惊现“天下第一田”——建国一社出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举国震惊,也引来毛泽东、周恩来等开国领袖的高度关注。在这场喜剧——今天看来是不折不扣的大闹剧中,有人欢呼,有人钦羡,有人学习效法;有人受老扬,有人升迁,也有人因提出异议而受打击、遭横祸。这里,笔者整理转发《当事人细说当年麻城“亩产三万六” ——一位农村基层干部在“浮夸风” 中的代价》一文,述说“天下第一田”背后的故事。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布了一则特大新闻——“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同时配发了《祝早稻花生双星高照》的社论,刊登了早稻亩产“三万六”培育人王干成等四人照片。

当时,汪凤元就是该高产试验田所在地湖北省麻城县白果区的区委书记。按说一个年仅二十六岁又当了六年区委书记的基层干部,管辖范围内放出了震惊全国、全世界的高产“卫星”,应该是论功行赏,被提拔重用。然而历史与人们开了一个啼笑皆非、黑白颠倒的玩笑。从此,汪凤元的人生路上厄运相伴,坎坷相随。

1953年汪凤元(左一)接任麻城白果区委书记时和同事留影

“三万六”事件出笼的真相

1958年8月8日,黄冈地委、麻城县委主要领导人来到白果区,汪凤元刚从红安参观滚珠轴承化后回到白果。坐下后,地委书记姜一说:“我们是来准备验收王干成早稻高产的,凤元呀,你先把情况说一下。”

汪凤元说:“我还不知道王干成哪里有什么高产咧?”

二位领导说,王干成在县委扩大会议上,报了他有块田早稻高产,可能有好几万斤,你到现在还瞒着干什么呀!

汪凤元说:"我确实不知道,他们又没有向区委汇报。”

他们说:“好吧!今天晚了,我们就住在这里,晚上到梁家畈开座谈会,明天上午一起到建国一社验收去。”

因为汪凤元对王干成高产试验田的事确实一无所知,地县委领导前来验收又没有人先给他打个招呼,加上汪凤元不善于见风使舵,还一个劲地说不知道,这可能给地、县委主要领导人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

但是汪凤元还是热情地参与准备验收。汪凤元那时也是被大跃进的狂潮冲得昏头昏脑,上级又一再开会讲要破除迷信,要敢想敢干,“人有多大的胆,地有多高的产”,批判右倾保守,因此只能说好的不能说坏的,再从内心来讲自己工作所在地有这样的高产,他也感到光荣。

第二天早饭后,汪凤元同地、县委领导一起到了建国一社龚家埠小队。一到现场,看到一块斗丘田,大约一亩左右,整整齐齐密挨密的谷子排在一丘田中,当时确实没有看出假像来。大家找来了十几把镰刀,和社员们一起割了一小块,脱粒过秤,推算说亩产有两万多斤。

1958年9月13日,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右三)陪同毛泽东主席在武汉视察

晚上回到白果区公所,地委书记向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作了汇报。第三天省里就派了以省政府副秘书长史某为团长,包括农业专家在内的一行二十余人的省委高产验收团来正式验收。

由于验收团出发较迟,到建国一社时天气更晚了,所以大部分收割脱粒过秤都是在夜间进行的,这就给再次造假提供了机会。该试验田除留了一小块供参观外,全部割打完毕。当天晚上点着汽灯,架了十几杆大秤过秤验收,完毕后验收团长宣布结果:王干成早稻高产试验亩产36957斤,并要全体参加验收人员签字。

当场就有专家提出质疑说:亩产36000斤没有科学根据,那么密的秧苗怎么中耕?怎么施肥?怎么通风?时间长了不都烂了吗?

王干成马上按照县委某副书记几天前给他准备好的对策讲道:“用科学方法管理,下肥除深耕层层施肥外,追肥时将化肥兑成水,在稻田周围作高埂子往田里灌;通风先是用竹竿捅,后来用鼓风机往田里送风的。”

地区领导当场严厉批评了这位敢讲真话的年轻专家,这样有不同意见和半信半疑的人再也不敢讲话了。于是所有参与验收的人包括地、县委书记和汪凤元在内都在验收报告上签了字。

当天晚上省政府副秘书长向省委书记作了汇报。

8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这一特大新闻,一下子就哄动了全中国。全国各地来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包括朝鲜副首相李周渊,前苏联、波兰、保加利亚、日本等十余个国家的国际友人也前来参观,区里还专门设立了接待参观的招待所,参观者送来的红旗一时间挂满了墙壁。

人民日报关于麻城天下第一田的新闻图片

干部造假,农民糟殃。汪凤元后来才知道,从1959年下半年到1960年一年多时间内,仅第二生产队所在地河北垸的400多人口就饿死了70多人,饿死人数占总人口的六分之一。

其它公社的人见了建国公社的人就白眼:“就沾了你们建国一社的光,牵连汪凤元们的粮食也卖超了。”(参见章跃兵:《图虚名招实祸的“天下第一田”》,载《炎黄春秋》1995年第3期)

“求是”的代价

“三万六”事件出笼后,特别是到了1959年反右倾运动后,因造假和反右有“功”的人,一个个都青云直上了——王干成被提拔为区委副书记、区长,后来取汪凤元而代之当了白果公社(此时区公所已改成人民公社)党委书记;而主持查办汪凤元“右倾案件”有功的反右办公室主任也当上某县县长;麻城县委某副书记升任县委第一书记;原麻城县委第一书记升任黄冈地委副书记;原黄冈地委第一书记升任副省长、省委副书记。

可是,作为当时区委书记的汪凤元,却因为坚持实事求是、“拔亩产三万六的红旗”,而从此遭遇了人生的厄运。

“亩产三万六”的典型树起后不久,县委农工部干事曹铎来到汪凤元处说:王干成搞的亩产“三万六”是假的,是将成熟的谷子移在一起,县委农工部工作组住闵集乡,与建国一社是隔壁,社员用手到田里摸了摸还没有长根。

这是汪凤元第一次听到说亩产“三万六”是假的。他马上意识到事关重大,心里翻起了疑团,亩产“三万六”到底是真是假?是真的还好说,如果是假的自己该怎么样去面对?县委在大小会议上反复讲:“在亩产‘三万六’问题上要统一口径不能乱讲,这不仅关系到麻城红旗,还关系到地委、省委威信。”

汪凤元心里想,由他出面去查真假,是根本不可能也是做不到的,虽然不知道炮制亩产“三万六”的真正后台是谁,但是他已经预感到这其中来头不小,搞不好会引火烧身,吃不了兜着走。

所以,汪凤元特意嘱咐曹铎说:“我们一定要慎重,不能随便乱说。”

不管汪凤元在行动上怎么样克制自己,但是在思想上还是给自己提出了许多问题:对于这样造假害人的东西该不该保持沉默?保持沉默符不符合共产党员的要求?

由于缺乏政治经验,缺乏敢于斗争的勇气,加上又没有第一手材料,虽然初步了解到亩产“三万六”是在造假,但是他还是提醒自己:没有真凭实据,还是“悠着点好”。

然而,事情的发展远远不是汪凤元想象的那么简单:有一次,燎原一社主任彭思汉(劳动模范)从县里开会回来,在路上跟汪凤元说:“有些人(指王干成)这么搞,石头甩上天总是要落地的,纸是包不住火的。”

石头落地砸的是老百姓。假高产而带来真高购,粮食产量又报不上来,县委逼着搞反瞒产,完不成粮食征购任务,汪凤元们夹在中间实在是左右为难,由此对“三万六”事件产生了很大的怨气。白果区委班子成员如李学文、刘耀典、易志慎等人也经常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发泄他们对“三万六”事件的不满情绪。

正义干部群众对“三万六”事件的反面意见,对汪凤元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使他对“三万六”事件的认识有一个从开始不知情,到有所耳闻又怕惹祸上身,再到后来的逐渐醒悟的过程。

一件件的事情,一次次的谈心,对汪凤元来说既是提高认识,也是装填火药的过程,引爆的导火线恰恰又是建国一社找汪凤元吵要供应粮的三个人点燃的。

1958年10月的一天,汪凤元正在明山乡沙王庙召开全公社小队长以上干部大会,动员反瞒产,完成国家粮食征购任务。

会上,麻溪河乡总支书记和建国大队(原建国一社)大队长、小队长(正是亩产“三万六”所在的小队)三人一起找到汪凤元说:“你要批点供应粮给我们,群众饿肚子没有饭吃。”

这一下子把汪凤元心中的火点燃了,他再也顾不上什么上下级的关系,顾不上将会对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心一横桌子一拍就骂起来了:“你王干成搞那高产量,当上全国模范,上北京开群英大会,见了毛主席。这才过了几天时间,你们现在就来吵要供应粮,说群众饿肚子没有饭吃,那你王干成不是个骗子?亩产‘三万六’不是假的?你骗了全省全国全世界,骗了毛主席、骗了党中央!”

骂的初衷是针对造假的王干成和县委某领导的。因为从社会舆论中,汪凤元初步了解到亩产“三万六”是县委某领导策划并指使王干成干的,这时还不知道背后有更硬的后台,更深层次的背景。殊不知汪凤元这一骂,却刺痛了麻城县委搞假红旗真浮夸的要害,实际上也刺痛了黄冈地委和湖北省委主要负责人。这样,汪凤元就成为他们的眼中钉,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1959年,反彭德怀右倾机会主义斗争运动于9月底在全国展开。报复汪凤元的时机终于到来了,麻城县反右倾运动大会第一个把汪凤元作为斗争重点拿出来大会批斗,一斗就斗了二十多天,县委第一书记上台带头斗,县委分管各条战线负责人上阵轮番斗,发动知情人重点斗,小组日夜斗,写不完的检讨,作不完的交待。

县委第一书记带头在会上批斗汪凤元时说:“汪凤元等反党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反对麻城县委的主要手法就是打着实事求是的招牌,抓住‘三万六’不放,攻击麻城红旗是假的,其阴谋极端恶毒。”

当年10月27日,中共麻城县委文件《关于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汪凤元的处分决定》中写道:

尤其是58年大跃进以来,他疯狂的组织反党集团,反对党的领导,反对总路线,否认大跃进,破坏人民公社,攻击红旗,打击先进。在运动中企图混关,态度极不老实。据此,汪凤元确系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倾机会主义份子。为了严肃党纪,教育汪凤元本人,经县委1959年10月26日讨论决定:给予汪凤元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留党察看一年,由18级降为23级处分。

嗣后,经报请中共黄冈地委批准决定,汪凤元被定为“混入党内坏份子”,给予开除党籍,行政18级降为22级处分。

为什么对汪凤元的处分如此之严厉呢?究其原因是从1958年10月到1959年10月一年多的时间里,汪凤元与麻城县委主要负责人在亩产“三万六”等许多问题上发生过重大意见分歧,发展到各持已见、据理力争直至面红耳赤的地步。其关系紧张的程度,从以下几件事中可略见一斑:

事件一:1959年春望花山乡有几十人因饿肚子外出讨米,被县委发觉后,电话追问该乡住点干部是谁,汪凤元说是副社长刘耀典,县委要公社党委上报处理意见。

公社党委一致认为该乡问题多困难大,刘耀典去的时间短,不到两个月,他不应该负主要责任,但有工作作风不够深入的缺点,决定给刘党内警告处分。而县委却决定开除刘的党籍、开除公职回家务农。汪凤元接到这个处理意见后,认为县委对刘耀典的处分过重,再次召开党委会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处分过重。

但县委维持原处分结论不变,并要立即宣布执行,汪凤元当即表示“服从县委决议但是保留个人意见”。

这本是履行一个党委书记正常职责的事,但后来在反右倾运动时却成了“县委决定对不关心人民生活的刘耀典的处分,他(汪凤元)拒绝执行,召开反党集团会,叫他们‘坚持真理’,会后指使李学文公开反对县委的决议,还怂恿刘耀典上诉”的反党罪行。

事件二:1959年春,汪凤元走访了各乡和部分大队,所到之处都是冷冷清清,不少人家都揭不开锅盖,群众普遍饿肚子,社员喝清水粥,靠野菜、树皮、糠粑充饥,大量出现浮肿病、妇女子宫下垂,有的地方还饿死了人。

目睹这一切,汪凤元心如刀割,晚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反复思量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严重的局面呢?究其原因还是大跃进浮夸、亩产“三万六”带来的后果。作为基层领导干部,汪凤元深感自己真是“有责有罪”!

从乡村回来后的第二天,汪凤元就主持召开了公社干部大会。会上,他讲了看到的悲惨情景,很内疚地说:群众饿肚子饿得那样狠,我们屋内还挂着这么多的红旗,真是问心有愧呀!对不起父老乡亲!

于是,汪凤元心情十分沉痛地对干部叶玉林说:“你马上将全国各地送来的红旗全部摘下锁起来。”

未料,这句话成了汪凤元的罪状,“1959年麻城县委文件”(处分汪凤元的文件)中说“由此可见汪凤元对1958年大跃进和麻城红旗是何等仇视”。

事件三:1958年秋至1959年秋,群众生活严重困难,有些真话实话,汪凤元向县委讲了也没有人听,还招致批评并给他小鞋穿。

当时,省、地、县委农工部驻点白果区(公社),工作中或茶余饭后,汪凤元与这些领导同志交心谈心,说了许多知心话,如说:“麻城红旗是吴书记吹来的”;“去年(1958年)没有跃进,要是跃进了为什么饿肚子”;“县委浮夸,1958年产量不到6亿,县委硬要报8亿斤”;“赵书记是强迫命令的老祖宗,好形式主义”;“1958年的高产试验是形式主义”等话。

领导同志回县里开会时,将汪凤元的这些话作为批评县委意见讲出来了。于是就成了反右倾运动时多次提到的汪凤元“散布流言蜚语,破坏县委威信”,指使帮凶告状,扬言“汪凤元要去省委吐苦水”,反抗县委、侮辱县委、控告县委的罪证。

事件四:1959年夏粮征购会上,县委某书记要白果公社完成65万斤任务。汪凤元通过摸底算账,表示只能完成35万斤。

某书记发脾气说:“这是县委决定,非要完成。”

汪凤元说:“要执行政策只能完成那么多,多了执行不了政策,出了问题汪凤元负不了责任。”

双方争得面红耳赤相持不下,还是县长陈化民出面调解说:“汪凤元呀,你也不要硬顶,回去好好做工作,任务服从政策,完成多少是多少,但是有一条,工作要经得起检查哟!”

这也成了1959年麻城县委文件中对汪凤元的“处分结论”中所写的“向省委告状”,“县委决定白果夏粮任务为65万斤,他只卖35万斤,并在公社干部中煽动对赵书记不满”的罪证。

不堪回首的磨难

1959年,反右倾运动会议一结束,马上宣布汪凤元和一批“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上麻城县三河水库工地劳动改造,继续反省将功赎罪。

在三河水库工地,汪凤元除和民工一样挑土筑坝外,还要脱掉衣服只穿裤叉下到河底抢挖石渣堵水截流。下水一次就是四五个小时,起来时浑身汗毛眼充血,晚上还要继续写反省材料交待右倾罪行。

一个月后,汪凤元又从三河水库转到浮桥河水库工地继续劳动改造。当时基本上是靠人力用土箢、箩筐挑土筑坝,为了抢进度,在大冷的冬天脱了衣服打着赤膊,插上红旗,敲着锣鼓,摆擂台用革命加拼命的办法搞红旗竞赛,以实际行动反右倾鼓干劲插红旗拔白旗。汪凤元和民工一起没日没夜干,晚上睡觉时脚都拿不到铺上来。

1960年,汪凤元的母亲和妻子携子女到水利工地探望劳改的汪凤元,不允相见,只得在乡照相馆留下一张缺少主角的“全家福”

1960年5月的一天,县委副书记李某在工地上向汪凤元宣布处分决定,说:经地委批准开除党籍,行政别级和工资由18级降为22级。

第二天,新任县委第一书记找汪凤元谈话,重申地委决定,还说要调出麻城县由地委另行分配工作。

找汪凤元谈话的两人都未讲到汪凤元被定为混入党内的坏分子,所以汪凤元一直蒙在鼓里,直到1962年甄别平反时,汪凤元这才知道戴了一顶莫名奇妙的帽子,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

1960年6月,黄冈地委监委一位姓乔的女同志找汪凤元谈话,宣布黄冈地委处分决定时说:“你犯了这么严重的错误,还只给了你开除党籍处分,调到浠水县还作一般干部安排工作,这说明了党对你的宽大,你要好好工作改造自己。”这就意味着汪凤元虽然遭遇这么严厉的处罚,流放他乡,还要心悦口服的感谢某些领导人的宽大和“怜悯”。

1960年6月底,汪凤元挑着行李步行100多公里到了浠水县团陂区,区公所一个秘书看了看介绍信说:区委已经安排你马上到红光大队工作组去。他只好再挑着行李找到红光大队,见到工作组另两位姓王的同志,一起在食堂吃了点稀饭,马上到田里扯秧插秧。天黑时和一位下放劳改的陈姓右派分子到红光九队驻队去。

从这时起,就开始了汪凤元在团陂长达十三年的劳改生涯。

1962年正式摘掉坏分子帽子,改开除党籍为留党察看一年,接着通知汪凤元任团陂区副区长,但由于限制使用的原因,直到1973年调离团陂时还不是区委委员。

这场厄运同时也诛连妻儿。反右倾运动时降汪凤元四级工资,汪凤元夫妻两人每月收入只有六十多块钱,养活不了四个孩子,加上汪凤元长期在工地劳改,1960年底只有将长子和老三送回老家抚养,次子在“文革”时也被送回外婆家。汪凤元妻子出身于一个贫困农民的家庭,怀着对共产党的深厚感情,十五岁就出来参加革命,由于汪凤元的问题连累到她,十几年不能入党,为了避嫌,工作频繁调动,真是像赶鸭棚一样东奔西跑。为了孩子她忍饥受冻,颠沛流离,她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夏日冒着酷暑山间行走,严冬打着赤脚破冰渡河,一年数次徒步往返数百公里看望孩子……

留守儿童:汪凤元的二儿子

不屈的抗争

含冤受辱已经五十年了,其冤情之深、遭遇之苦、命运之坎坷、申诉抗争之难,都是笔墨所难以形容的。

但是,这些对汪凤元来说毕竟是个人问题,而当时的“风云人物”所搞的“三万六”事件,其祸害之深、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国家经济建设的破坏,对人的生命的扼杀,造成的损失则是无法挽回的。

为了反省历史,警示后世,汪凤元以一位共产党人的良知,感到自己有责任进一步揭开当时的内幕,这对于世人、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从中吸取深刻教训,是极其有益的。为此目的,汪凤元在过去的五十年中一直在进行着不屈地申诉和抗争。

1962年甄别平反时,麻城县委、黄冈地委还是1959年反右倾运动的“英雄”们当政,他们对于汪凤元的申诉漠不关心,极力阻挠平反,但是在中央纠“左”大气候的压力下,不得不否定原结论的主要事实,摘掉坏分子帽子,但是仍然认为“汪凤元同志曾犯有包庇反革命分子和组织观点不强的错误”,故将原“开除党籍,工资由18级降为22级”的处分改为“留党察看一年,工资由18级降为19级”的处分的决定。

这次甄别平反,虽然是某些领导极不情愿而又极不彻底的平反,但是也鼓舞了汪凤元,使汪凤元看到了彻底平反的希望,树立了继续抗争到底的信心。

在平反材料跟汪凤元见面时,汪凤元向麻城县委副书记游第波陈述了自己的意见:

1.既然原结论中的主要问题都推翻了,就不是摘帽子和再对汪凤元处分的问题,那就应该是彻底改正,正式予以撤销处分,不能留尾巴。再次对汪凤元处分,实际上是在制造新的冤案。

2.至于还提到汪凤元曾犯有包庇反坏分子和组织观点不强的错误,理由更是不能成立,因为肃反审干时,游第波当时是县委组织部长,亲自带队在汪凤元的家乡林峰村住了一年多时间,调查后作出了结论:对反革命分子哥哥丧失立场,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对坏分子张国仲不属有意包庇,全部予以否定(实际上也没有任何文件定张为坏分子)。不久还是游第波亲自找汪凤元谈话说:“你的问题调查清楚了,经地委批准已经作出了结论,县委对你是信任的,决定把你从山区小区调到白果大区任区委书记,你要好好搞,不能辜负县委对你的希望。”

3.对于上述问题的处理,当年是游第波和某书记一手操办的,如今他们一个是县委副书记、一个是县委第一书记,为什么还要将已经作了处理结论的问题,又拿出来再处分一次呢?难道发现汪凤元有什么新的问题吗?这样做违反了党的政策。至于“组织观点不强”的说法更是似是而非,从“1959年麻城县委文件”中没有那一条提到犯了组织观点不强的错误。

游副书记无话可说,只好说最后还要由地委来决定,一推了事。

从此,汪凤元就开始了漫长的申诉之路,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止的二十年中,汪凤元向黄冈地委申诉在十次以上。但是一次次的申诉都是无果而终。

有形的冤案不但没有彻底平反,无形的冤案又从天而降。1960年汪凤元被贬到浠水县团陂区后不久,区委某负责人向下布置监管任务时别有用心地说:新来汪凤元区的汪凤元在麻城白果搞浮夸、亩产“三万六”,犯了错误,划了反革命,你要把他管紧些。这真是信口雌黄,指鹿为马。

“文革”中,将汪凤元打成“走资派”,贴汪凤元的大字报,也有污蔑汪凤元是“三万六”炮制者等不实之词。一次,在团陂区俱乐部批斗汪凤元的大会上,区公所王某说汪凤元是搞亩产“三万六”的,汪凤元当即反驳说:“你今天发言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你是说假话,那你继续说,因为假话可以随便编;如果说是真的,那就一个个地把问题搞清楚,到底亩产‘三万六’是哪个搞的?”

汪凤元的话,说得王某哑口无言,会场上鸦雀无声,过了一会儿,会议在一片打倒汪凤元的口号声中草草收场。

由于平反不彻底和“文革”中的诬蔑罗列罪名等原因,汪凤元是“三万六”炮制者这个谣言一传十,十传百,谣言传了千遍就成“事实”。随着汪凤元从团陂调到县城,谣言也随之传至县城,所以至今在许多人包括相当多不知实情的领导干部眼中,也认为汪凤元就是“三万六”炮制者。挖苦讽刺难听的语言难免发生,背后的指指点点也时而有之,每每听到这样损毁名誉的话,多数场合汪凤元只有无奈的一笑,说你去调查清楚了再说,有时也争得面红耳赤直至赌咒骂娘。

汪凤元本应是一个求真务实反浮夸的战士,理应得到党和人民的肯定,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公认,为什么反过来汪凤元还成了搞浮夸的小人而继续受冤呢?天理何在?公道何言?

在此后的四十多年中,汪凤元仍然坚持不懈地继续申诉抗辩。为了获得同情和支持,他在语言上非常克制,还讲了不少委曲求全的话。如“请领导换位思考,假如汪凤元的遭遇发生在你们身上该如何对待?”“我已是风烛残年,在世时日不多,总不能让我背着黑锅去见马克思吧?那样汪凤元是死也不能瞑目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汪凤元在北京天安门前留影

拨开云雾见太阳

在为正义和清白奔走呼号的这些年中,汪凤元也得到了很多干部群众的同情与关心。

1962年,时任浠水县委书记于保诚亲自带汪凤元到黄冈地委去申诉平反问题;1994年,时任浠水县委书记陈定国将汪凤元的申诉材料亲手交给地委组织部张副部长,以后又多次跟县委有关领导打招呼,解决汪凤元的申诉问题;上世纪末,浠水县委书记周勇认真地听了汪凤元的申述意见,主动地问汪凤元有什么要求,并说落实老干部政策是县委的责任,请老同志放心;县委组织部长黄志敏也表示将在适当的机会给汪凤元澄清是非,恢复名誉;原县人大主任李协池看到汪凤元的相关历史资料后,积极地找有关领导干部,想方设法帮助汪凤元彻底平反……

此言此情,汪凤元都铭记在心,永不忘记。

一件偶然的事情,帮助汪凤元转变了抗争的方式,从祥林嫂式个人奋斗转向求助于历史资料和社会力量。2008年上半年黄冈市某退休干部出了一本书,书中以诬蔑不实之词对汪凤元进行人身攻击,说汪凤元是“三万六”炮制者,汪凤元看了后非常生气,准备上法庭控告他侵犯汪凤元的名誉权。儿女们得知后不同意这样做,说对方虽然侵犯了你的名誉权,但是他不是谣言制造者,也是听别人谣传的,暂不对簿公堂为好。但是有一点,为了老爸晚年心情舒畅,解开你的心结,汪凤元们儿女有责任跟你一道,寻找证据,让历史来说话,证明你的清白。

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找到了1959年10月27日中共麻城县委《关于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汪凤元的处分决定》的文件、1962年5月20日中共黄冈地委监委会《关于对汪凤元同志的处分决定》、1979年3月19日中共黄冈地委纪委《关于对汪凤元同志处分问题的复议决定》的文件等权威史料。这些材料明明白白地记载着,处分汪凤元的原因是汪凤元反对“亩产三万六”的假“卫星”,反对浮夸风。

历史资料刚一被传开,许多知心朋友和素昧平生的好心人都争相传阅,他们看后都说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历史竟如此颠倒黑白,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里有多少冤案,使人不能不扼腕长叹!看了后对你这个人的看法完全是两回事,原来总把你当成“三万六”炮制者,真是冤枉你了。有的还说:过去对你不了解真情,说了些伤害你的话,向你道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黄冈地委纪委于1979年3月19日作出了《关于对汪凤元同志处分问题的复议决定》:“决定撤销一九六二年五月二十日对汪凤元同志的处分决定,恢复其原工资18级。”

随即,浠水县委任命汪凤元为县工办主任,1990年黄冈地委批准提升为副县长级职务。

现在,汪凤元的儿女们都各有所成,孙辈多数大学毕业已经就业,曾外孙也一岁多,长得非常可爱,汪凤元退休后和老伴相濡以沫,可谓是四世同堂,共享天伦之乐。

此情此景,正如团陂镇青山村王正给汪凤元的诗中所形容的:

“污泥陷玉终归玉,洗雪晶莹更好看。”

(转自《炎黄春秋》2009年第四期)

晚年汪凤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