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上的今天>中国超美国成世界最大原油进口国

中国超美国成世界最大原油进口国

在8年前的今天,2016年5月28日(农历2016年4月22日),中国超美国成世界最大原油进口国。

中国超美国成世界最大原油进口国

这几天,一张新加坡海岸挤满超级油轮的图火了,不少分析者借此证明,中国正在不断利用国际低油价的机会窗口,放开存量不断囤积原油。而早在4月份,青岛港门口积压的超级油轮也引发了媒体关注。

而路透社还信誓旦旦地称,因为油价下跌,严重打击一些产油国经济,这些跟中国有贷款合同的国家不得不开足马力,以更多倍的原油偿还中国债务。海关总署数据显示,4月中国原油进口量约为737万桶/日,超过美国同期的720万桶/日,暂时成为全球第一大原油进口国。

所以结合着看,感觉“土豪”的中国正在全世界“大扫货”,靠着“贷款换石油”策略赚翻了呢。

但仅凭这一张图就能说明一切?没那么简单。

大哥,要油不?

很明显,世界原油市场也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在2004年至2014年的十年时间里,国际原油价格一路走高,2011年初至2014年8月期间更是维持在100美元/桶附近的极高价位。尽管世界各地的原油开采成本不尽相同,但最低如沙特,开采成本价才5美元,最高的国家,成本价也大概30多美元。

乖乖,5美元卖100美元,20倍的利润呐!

所以,全球油气行业吸引了大量投资。沙特、伊朗、伊拉克等欧佩克组织中的传统产油国开足马力提高产能,非洲的乍得、尼日尔、苏丹等后起之秀也不甘落后。而美国则利用自身金融和技术优势催生出了“页岩革命”,一举成为全球石油天然气第一大生产国。

一时间,常规石油产能稳步提升,非常规的页岩油、深海油、油砂、超重油项目纷纷登场。放量生产的结果自然是使全球原油总供给量在2015年超过9800万桶/日。

但世界石油消费哪有那么大的胃口?

在过去十多年里,原油需求的增长速度一直低于供给的增长速度。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不断提高能源利用率,经济增长对原油的依赖在不断减弱。更惨的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作为前十年“世界经济引擎”的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所以,整个世界的原油需求增速出现回落。

事实上,全球原油总需求实际上在2015年仅为9600万桶/日。总供给超出总需求多达200万桶/日以上,约占全球总供给的3%。

用中国的话来说,世界石油行业也是“产能过剩”,面临“去产能”的压力。所以,2014年8月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跌幅一度超过70%,一时间哀鸿遍野。

但是,由于石油开发项目投资周期长,原油生产的边际成本低,因此在国际油价不断下跌的20个月里,全球供大于求的现象并没有得到缓解。过剩的原油不断堆积,导致目前全球陆上储油能力已经接近极限,产油国和贸易商只好降低油轮的行驶速度,让原油在运输途中“多待一会儿”,甚至干脆让油轮在海上停泊充当浮动储油库。

这就是海上会有那么多缓慢移动的绿点(行驶的油轮)和静止的红点(停泊的油轮)的原因。

所以,大哥,要油不?

亚洲市场抢夺战

当然,恶性竞争不仅来自常规原油生产国。

得益于“页岩气革命”,美国的大批“独立油气公司”(中小型企业,比美孚、雪佛龙等“国际原油公司”规模小得多,但在经营战略和勘探开发方面更具灵活性)依仗水平钻井和水力压裂技术,不断提高页岩油气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在与常规石油生产厂商的竞争中,这些美国独立公司丝毫不落下风。

各方逐渐认识到,国际油价的底限将由欧佩克国家决定,国际油价的上限将由美国页岩油生产商决定,而且欧佩克决定的“底限”已经不能再低了,美国独立公司仍在依靠成本控制措施不断降低“上限”。

所以,这躺着数钱的好日子算是到头了。咋办?大难临头各自飞吧--

沙特率先提出放弃“保价格”方针,转而实行“保份额”策略。根据市场需求,一方面开足马力生产,另一方面与美国页岩油,甚至欧佩克组织内部成员国争夺市场份额。

刚从战火中爬出来的伊拉克也不甘示弱,克服种种困难飞速提高产能,不断刷新生产和出口记录。伊朗则在解除制裁后拼命推销此前积累的存货。

在欧洲市场接近饱和的情况下,仍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的亚洲市场成为全球各大产油国竞争的焦点。

打折优惠、满足条件,此前牛气哄哄的产油国大佬们在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客户面前的姿态越来越低。而俄罗斯则利用近水楼台的地理优势和原油品质好的资源优势努力经营东亚市场,中国山东省的地炼尤其青睐俄罗斯原油,利用低油价的时机进口原油、出口成品油,导致今年4月中国从俄罗斯的原油进口量同比增长了52%,这就是为什么青岛港外会油轮密布了。

低油价使炼化行业处于最赚钱的时期。国有大型和地方小型炼厂都在进口廉价原油、开足马力生产、出口成品油创收。与此同时,中国利用低油价不断加强原油储备。这两点也就是为什么今年4月,中国表观原油需求(国内产量+进口-出口)仅增长了1.4%,但进口量却增加了7.6%,一举成为全球第一大原油进口国。

贷款换石油

回头来说“贷款换石油”。

这项政策其实中国开展了好多年。就是我贷给你钱,支持你发展,你拿石油或者双方联合经营石油的利润来还贷。

这种资本运作方式,其实早就被很多西方企业用过。尼日利亚、伊拉克、库尔德自治政府也从西方石油公司--如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Exxon)、荷兰壳牌(Shell)和俄罗斯石油巨头卢克石油公司(Lukoil)--以及石油贸易公司--如维多(Vitol)及托克(Trafigura)等借款,并承诺用石油偿还。

但很多贫穷的产油国却面临被债务“吞噬”的危险。

你想啊,国内产业石油独大,现在油价比不上过去,还债压力自然山大,只能开足马力拼命生产。据路透社的数据,今年,安哥拉、尼日利亚、伊拉克、委内瑞拉和库尔德斯坦需要偿还价值30亿美元到50亿美元的石油。在油价每桶120美元的时候,如果要还50亿美元,只要日产100万桶多一点就足够了,而在油价40美元上下的今天,却要求超过300万桶。

所以,像委内瑞拉、安哥拉、伊拉克、尼日利亚等负债国,自然呼吁欧佩克组织统一降低原油产量,让油价能上去。但“土豪”沙特因为没啥外债,继续推高产量占领市场。欧佩克组织限于分裂。

对中国来说,这恰好是难得的机会。连伊朗、伊拉克这样的产油大国,都在尝试引入中国贷款,这将成为中国掌控全球市场的重要机遇。此外,中国也有政治上的考量,利用贷款,让更多国家成为中国更紧密而可靠的朋友。

当然,中国与一些国家之间的能源金融合作并不是简单地银行放款、实物抵债,而是利用联合组成石油公司等方式,在债权国的贷款与债务国的石油收入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比如,从2013年开始,厄瓜多尔这个OPEC最小的成员国,就完全依赖与中国的贷款来维持国家石油公司的资金流。它可以把石油卖到全世界任何地方,但是利润要与中国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