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的一种。以纸捻沾香油点燃烧灼穴位或病变局部的方法。《世医得效方》:“近时多有头额及胸前两边有小红点于皮肤者,却用纸捻成条或大灯草微蘸香油于香油灯上点燃,于红点上焌爆者。”
补法之一。治疗肾虚不能纳气的方法。气主于肺而根于肾,肾虚不能摄纳,则见气短气促、吸气困难。用党参、胡桃肉、补骨脂、山萸肉、五味子、熟地、龙齿、磁石、海龙、海马等药。
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指由多种因素所致之咽痒;或同时伴有咽干,咽痛之证。本病之病因不一,或来自风寒、风热之外袭;或因胃家实热之薰蒸;或源于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所致等,但总因于火。临症更应详辨
病名。指霍乱由湿气太盛,伤及中州所致者。《症因脉治·霍乱》:“湿气霍乱之症,既非饮食所伤,无七情恼怒,但因时令湿淫之气,一旦挥霍撩乱,吐泻水饮。”脉沉伏,或濡软。治用五苓散、平胃散、正气散加青藿香等。
【介绍】:见扁鹊条。
见清·汪双池《医林纂要·药性》。为芜菁之别名,详该条。
见《医学入门》卷七。即四乌鲗骨一芦茹九,见该条。
病证名。出《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痘疮脱痂后,因表虚不固,见风太早,风邪乘虚而入,引起面目、遍身浮肿。治宜微汗解表。用五皮饮。
用滋润药以治疗燥证的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者润之。”燥证分内燥、外燥二种。外燥是外感燥气致病,内燥是内脏津液亏损之证。润燥分为轻宣润燥、甘寒滋润、清肠润燥、养阴润燥等。详各条。
病证名。指肌肉痿弱困怠的疾患。《备急干金要方·脾脏》:“凡肉极者,主脾也,脾应肉,肉与脾合,若脾病则肉变色。又曰,至阴遇病为肌痹,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症见身上如鼠走,多汗,四肢急痛,或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