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下合治六腑

猜你喜欢

  • 伏气

    病名。又称伏气温病。《伤寒论·平脉法》:“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成无己注:“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见《注解伤寒论》)伏气之说源出《内经》。如《

  • 侯自然

    【介绍】:宋代医家。撰《难经疏》十三卷,佚。

  • 青丁

    病名。出《中藏经》卷三。五丁之一。属肝经,起于目下,始如瘤瘢,其色青,硬如石,使人目昏昏然无所见,多恐悸,睡不安宁,或生筋骨之间,久则危,可用紫花草敷疮上。余参疔疮条。

  • 医博士

    太医署教师职称。负责掌管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的教授和考核,官阶正八品上。参见太医署条。

  • 望诊

    四诊之一。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动态、体表各部、舌体与舌苔、大小便和其它分泌物,从而获取与疾病有关的辨证资料。一般以神色、舌诊为重点(小儿包括诊指纹)。辨别色泽时,以在自然光线较充足的地方为好。

  • 夹钟

    六吕之一。详六吕、六律条。

  • 对口疮

    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二。即脑疽。见该条。

  • 类伤寒

    病名。指类似伤寒的发热性疾患。《医学心悟·伤寒类伤寒辨》:“伤寒者,冬令感寒之正病也,类伤寒者,与伤寒相似而实不同也。世人一见发热,辄曰伤寒。”程氏以冬令感寒者为正伤寒,以春季发病为温病,夏季发病为热

  • 气郁眩晕

    病证名。又称气晕。《证治汇补·气郁眩晕》:“七情所感,脏气不平,郁而生涎,结而为饮,随气上逆,令人眩晕。”症见头目昏眩,精神抑郁,心悸怔忡,时时面部发热,眉棱骨痛,嘈杂恶心,脉沉等。治宜解郁化痰,安神

  • 马哈德哇

    【生卒】:约七世纪中叶【介绍】:唐代医家,一作大天和尚。和其他医家将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的医书共同编译为藏文《医学大全》,广为流传,是为藏医学史上最古的医学文献,已佚。该书对藏医学的发展起到显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