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腹症之一。为胆囊及胆管的炎症、结石。多由情志忧郁,饮食失节,过食油腻,或蛔虫上扰,致使肝胆气郁,湿热蕴结而成。症见脘胁部隐痛,胀闷走窜,牵引肩背,恶心呕吐,甚至口苦咽干,便秘尿赤,面目俱黄,或右上腹
经穴名,代号SI9。出《素问·气穴论》。属手太阳小肠经。位于肩部后下方,当腋后纹头直上1寸处;垂臂合腋取穴(《针灸甲乙经》)。布有腋神经分支,深部上方为桡神经;并有旋肩胛动、静脉通过。主治肩胛疼痛,手
病名。即下颌关节脱臼。见《疡医大全》三十六卷。详颊车蹉条。
脉阴阳相乘相伏之象。如寸部虽见浮滑而长的阳脉,但有时夹有沉涩而短的阴脉,故称。《难经·二十难》:“脉虽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
舌质比正常的淡红色较深,主热证。《伤寒舌鉴》:“夫红舌者,伏热内蓄于心胃,自里而达于表也。”临床上根据红色的深淡,结合舌苔以辨别热的部位和轻重。一般来说,深红而有黄苔为实热;鲜嫩红色为虚热;红瘦无苔为
出《金匮要略》。即侧柏叶,详该条。
①经穴名。代号ST7。出《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少阳之会。位于面部,下颌骨髁状突之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处。闭口取穴。布有面神经颧支及耳颞神经分支。并有面横动、静脉通过,最深层
病证名。清·永思堂主人《胎产合璧》:“孕妇脏躁,无故悲泣,名曰孕悲。”参见脏躁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梧桐子之别名,详该条。
八纲之一。指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寒性证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寒。”《医学心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溺清长,便溏,脉迟,此寒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