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六腑腹胀

六腑腹胀

病证名。指腹胀属于腑气失调引起者。《症因脉治》卷三:“六腑腹胀之症,胸前胀满,妨于饮食,胃胀也。肠鸣而痛,濯濯有声,大肠胀也。小便时赤,小腹胀满,小肠胀也。气癃溺涩,少腹胀急,膀胱胀也,气满肤中,空空然响,三焦胀也。胁肋作痛,口苦太息胆胀也。此六腑腹胀之症也。”多因饮食不节,酿痰成积,湿热壅阻,气滞不通所致。治宜通调腑气为主。胃胀者,宜平胃散:大肠胀者,枳壳化滞汤导痰汤;小肠胀者,木通饮;膀胱胀者,五苓散;三焦胀者,枳壳青皮饮;胆胀者,柴胡清肝饮等方。参见腹胀条。

猜你喜欢

  • 足帣(厥)阴脉

    经脉名。即足厥阴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载:“足帣(通厥)阴脉:循大指间,以上出胻内兼(廉),上八寸,交泰(太)阴脉,□股内,上入脞间。其病:病脞瘦,多弱(溺),耆(嗜)饮,足柎(跗)种(肿),疾畀(痹)。

  • 沈氏闷泉丸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七方。益智仁、茯苓、白术、白蔹、炒栀子、白芍药。治小儿睡中遗尿属实热者。若挟寒者,去栀子,加山茱萸、巴戟天、干姜。

  • 五十三号大壮方

    《痧胀玉衡》卷中方。桃仁、红花、独活、细辛、山楂、香附、青皮。水煎,加童便服。治倒经痧,即经行之际,适遇痧发,经阻逆行,或鼻衄,或吐血,肚腹肿胀,卧床不能转侧。原著无方名,本方方名来自《杂病源流犀烛》

  • 榆皮

    出《神农本草经》。即榆白皮,详该条。

  • 窌穴

    泛指穴位。《针灸聚英》:“此书以经络窌穴类聚为一卷。”

  • 汗下并用

    即汗法与下法并用。是对既有表症,又有里实的治法。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胸膈烦热,大便秘结,苔黄白,脉浮滑数等,用凉膈散以解表清里。

  • 江时途

    【介绍】:明代医家。字正甫。婺源江湾(今江西婺源县东)人。幼年多病,因而学医,读医书很多,在当地闻名。著有《医学原理》、《丹溪发明》等书,皆佚。

  • 阳窟

    经穴别名。出《针灸聚英》。即腹结,见该条。

  • 女科精要

    见冯氏锦囊秘录条。

  • 救阴理痨汤

    即拯阴理劳汤,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