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内伤噎隔

内伤噎隔

病证名。多因忧愁郁结,五志之火皆动,日夜煎熬,津液干涸,或膏粱厚味,辛辣炙煿,恣意不谨,积热消阴等所致。《症因脉治》卷二:“饮食之间,渐觉难下,或下咽稍急,即噎胸前,如此旬月,日甚一日,渐至每食必噎,只食稀粥,不食干粮,此内伤噎隔之症也。”治宜生津养胃为主,可用二母二冬汤。虚者,生脉散养血之药,若凝窒已久,痰涎聚结于胃脘,不可用凝滞之药,先用清痰清火,开豁化痰,宜《金匮》麦门冬汤竹沥、姜汁、芦根汁,以开通中脘结痰,随以养阴生津治本。若膏粱积热,本元旺者,可酌用承气汤。参见噎膈条。

猜你喜欢

  • 飧(sūn 孙)泄

    病证名。出《素问·藏气法时论)。一作飧泄。又名飧泻、水谷痢。以泻下完谷不化为特征。《圣济总录》卷七十四:“夕食谓之飧。以食之难化者,尤在于夕,故食不化而泄出,则谓之飧泄。此俗所谓水谷痢也。”脾胃气虚阳

  • 侍御医

    隋、唐时期所设的尚药局中一种官职的名称,共4名,官阶六品。专管调和宫庭药物之事,后其职位又降至从六品、正七品。

  • 暑产

    见汪朴斋《产科心法》下集。即热产。详该条。

  • 小儿溺血

    病证名,即小儿小便出血。多由胎热结于下焦,损伤阴络,血热妄行,下渗膀胱所致。《证治准绳·幼科》:“溺血者,盖心主血,血与小肠相合,血之流行,周遍经络,循环脏腑,若热聚膀胱,血渗入脬,故小便血出也。”又

  • 何西池

    【介绍】:见何梦瑶条。

  • 检验集证

    法医著作。2卷。清郎锦骐(静谷)辑于1829年。郎氏将其为官期间所经检案及幕友之案例,并收集前人诸说,摘集成卷。论述简明,相互发明,使阅者一目了然。现存多种清刻本。

  • 冰片艾

    见《广东中草药》。为艾纳香之别名,详该条。

  • 秦信

    【介绍】:西汉时期医生。对本草学及古代医经有所研究。

  • 针刺感应

    简称针感,指患者对针刺所产生的酸、麻、重、胀或触电样等感觉反应。不同针感的出现,和患者的体质、病种、针刺的部位以及刺激量的大小有关。凡进行针刺治疗,一般均要求有适当的针感,才能获得预期的疗效。至于针刺

  • 脸发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四。即面发毒。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