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内痈

内痈

病名。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泛指生于脏、腑的痈。《诸病源候论·内痈候》卷三十三:“内痈者,由饮食不节、冷热不调,寒热客于内,或在胸膈,或在肠胃。寒折于血,血气留止,与寒相搏,壅结不散,热气乘之,则化为脓,故曰内痈也。”历代医家认为脏腑生痈,在本经募穴处先隐痛微肿,形寒身热,日渐酿脓,脉洪数者为脓已成,脉迟紧者为脓未成或有瘀血,以此作为诊断内痈的一个依据。病名则因病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胃脘痈三焦痈肠痈小肠痈心痈肝痈脾痈肺痈肾痈等。详见有关各条。

猜你喜欢

  • 目内证

    儿科察目诊法。脏腑之精,上注于目。《小儿药证直诀·目上证》:“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热,黄者脾热,无精光者肾虚。”明·李梴:“小儿诸病,但见两眼无精光,黑睛运转,目睫无芒锋,如鱼猫眼状,或两眼

  • 妬乳

    病名。出《肘后备急方》卷五。又名乳妬。指两乳胀硬疼痛或乳头生疮的病症。因产后无儿吮乳或产妇壮盛乳多,儿小未能饮尽、乳汁积蓄,与气血相搏,而致乳房胀硬掣痛,手不得近;或乳头生细小之疮,或痛或痒,搔之则黄

  • 潘霨(wèi 位)

    【介绍】:清代医家兼官吏。字伟然。江苏吴县人。官至贵州巡抚,精于医,任官所到之处,恒以医济民。辑刻有《园医学六种》,为其在江西时所作。其书包括伤寒、针灸、妇产、外治、本草等科,流传较广。

  • 意念。《素问·宣明五气篇》:“脾藏意。”《灵枢·本神》:“心有所忆谓之意。”又“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

  • 治血三法

    出《本草经疏》。指治疗血证的三大治法。即血虚用补法,血瘀用通法,血热用清法。

  • 经行面部痤疮

    病证名。亦名经前痤疮。指每逢经前面部出现一粒粒突起的小丘疹(粉刺),无色或淡红色,时有痒痛,面部皮肤粗糙的病证。多因肝脾湿热,肝郁化火,或肺热所致。若因喜甜食辛辣,滋腻之品,以致肝热脾湿、上蕴面部,症

  • 水门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水突,见该条。

  • 髀厌

    股部外上方、股骨大转子部位。又称髀枢。《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

  • 剑脊翳

    病证名。①属宿翳。《证治准绳·杂病》:“亦名横翳,色白或如糙米色者,或带微微焦黄色者,但状如剑脊,中间略高,两边薄些,横于风轮之外者,即此证也。”又称剑横秋水。不论其厚薄如何,因为横贯黑睛,遮掩瞳神,

  • 草木便方一元集

    书名。4集。清·刘兴撰。刊于1870年。此书分为元、亨、利、贞四集,前两集收载药物508种,以七言歌诀形式,阐述各药性味、功用,并附药图。所载药物多属四川合阳赤水一带出产。后两集收录常用药方。现有清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