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战国时期杰出医家。约生活于公元前五世纪左右。本名秦越人,渤海鄚郡(今河北任邱)人。总结当时诊断疾病的望闻问切等方法,出色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尤精于脉诊,被推崇为我国脉学的倡导者。为了适应实际需
①奇经八脉的简称。《难经·二十七难》:“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因这些经脉“别道而行”,不受十二经脉的拘制,且无脏腑配偶的关系,与正经有别,故称。参奇经八脉条。②与色泽不相符合之脉。《素问·五
指气分受湿邪阻滞。主症有身热不扬、头重如裹、身重体痠、骨节烦痛、胸闷纳呆、脘腹痞痛、呕吐泄泻,舌苔滑腻,脉象濡缓等。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瓦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中医外科学讲义》(上海中医学院编)。红花草又名紫云英。因禀性不耐,过食红花草(江南农村食用蔬菜之一。致病量多在1~2斤),致胃肠运化失调,湿热内生,兼感风热和日光照射,郁于肌肤而成。好发于颜
五脏精气荣华于体表的组织或部位。《素问·六节藏象论》:“心……其华在面”;“肺……其华在毛”;“肾……其华在发”;“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四白”。面、皮毛、爪甲、头发和唇四周,明润光泽为各
病名。系指乳蛾之由于阴虚而发。由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者,症见咽喉灼痛,晨轻暮重,至夜尤甚,口舌干燥或腰膝酸软,潮热盗汗,脉细数等。治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由热灼肺胃之阴,致咽喉失养者,症见咽喉干
病名。蛊胀的俗称。《证治要诀·蛊胀》:“蛊胀,俗谓之膨脝……。”详蛊胀条。
①又名阙庭。额部的中央。望诊作为诊察头面部疾患的参考。《灵枢·五色》:“庭者,颜也。”又“庭者,首面也。”②推拿穴位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①位于额上,眉心穴的上方。与其它穴位配伍,能发汗。《保赤推
【介绍】:清代医家。字缉庵,又字霞城。浙江余姚人。研究虚损证,撰有《虚损启微》(1761年)书,并与施雯(淡宁)、严洁(西亭)合纂(盘珠集胎产证治》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