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攒竹,见该条。
①人体部位名。在下唇中央部下方凹陷处。盖口中有水浆外溢多流经此处,故名。②经穴名。代号RN24。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天池、悬浆、垂浆。属任脉。手、足阳明,督脉,任脉之会。位于面部颏唇沟正中凹陷处。布
书名。又名《窦氏外科全书》,13卷(仅有6卷本,内容全同)。旧题宋·窦汉卿撰,实为1569年窦梦麟补辑明代以前诸书而成。卷1咽喉牙舌毒;卷2发胸面部疽毒;卷3胸腹腰肋痈毒;卷4手腕发背、疔毒;卷5串毒
病证名,又称风泄,见《医学入门》卷四。详风泄条。
【介绍】:见徐謇条。
指寒邪长期沉伏于肠胃,阳结不解的病证。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痼冷积热证治》:“痼冷者,中寒也。多因真气既微,胃气不实,复啖生冷冰雪之属,致肠胃虚寒,阴既停凝,阳不能正,大便洞泄
陈久郁积之气,一般指为久困于脾的湿气。《素问·奇病论》:“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病证名。即与痘相夹而出的红斑。因痘疮毒火郁遏,伤及阴血,血与热相搏,迫血游溢于皮肤之间,故痘与斑相夹而出。症见皮肤上起红癍,片片如云头突起的片状。治宜疏风攻毒。用荆防败毒散,或黄连解毒汤。
指病人的形体与气机活动相协调的现象。如形盛气亦盛,形虚气亦虚。这些病人,即使病较重,预后仍较好。《素问·玉机真藏论》:“形气相得,谓之可治。”
法医学著作。清·瞿中溶撰于1827年。1卷。作者鉴于《洗冤集录》一书屡为后人集注或改动,内容已与原著有所出入,遂以其所藏之元刻本为依据,与其他版本相互参校而成此书。书中强调早期检验的重要性,谓:“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