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反胃

反胃

病名。又称翻胃胃反。①指食下良久复出,或隔宿吐出者。《医贯》:“饮食倍常,尽入于胃矣,但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一两时而吐,或积至一日一夜,腹中胀闷不可忍而复吐,原物酸臭不化,此已入胃而反出,故曰翻胃。”《景岳全书·杂证谟》:“反胃一证,本属火虚。……然无火之由,则犹有上中下三焦之辨,又当察也。若寒在上焦,则多为恶心,或泛泛欲吐者,此胃脘阳虚也;若寒在中焦,则食入不化、每食至中脘,或少顷或半日复出者,此胃中之阳虚也;若寒在下焦,则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乃以食入幽门,丙火不能传化,故久而复出,此命门之阳虚也。”“治反胃之法,当辨其新久及所致之因。或以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或因七情忧郁,竭其中气,总之无非内伤之甚,致损胃气而然。故凡治此者,必宜以扶助正气健脾养胃为主。”如新病者,胃气犹未尽坏而饮食未消,当兼去其滞;若有逆气未调,则当兼解其郁;若病稍久,或气体禀弱,则当专用温补,不可妄行峻利开导、消食化痰等剂,以致重伤胃气。虚在上焦,微寒呕恶者,用姜汤或橘皮汤;若气虚寒侵而恶心呕食者,宜黄芽丸橘皮干姜汤之类;若寒痰甚者,宜小半夏汤大半夏汤之类。虚在中焦,而食入反出者,宜五君子煎理中汤温胃饮、圣术煎之类;若胃虚甚者,宜四味回阳饮,或黄芽丸;若兼寒痰者,宜六君子汤,或理中化痰丸之类;若水泛为痰者,宜金水六君煎;若胃不甚寒,而微虚兼滞者,宜五味异功散。虚在下焦,而朝食暮吐,或食入久而反出者,宜六味回阳饮,或人参附子理阴煎,或右归饮之类。反胃初起,而气体强壮者,可先化痰湿,和胃气,如二陈汤橘皮半夏汤平胃散不换金正气散五苓散之类。或用半夏干姜散吴萸汤、橘皮汤等以祛寒。若病稍久而胃气虚者,则非所宜。反胃证多有大便闭结者,因下不通而致上逆。便秘阴虚兼寒者,宜以补阳为主,可加当归肉苁蓉、韭汁、姜汁之属;阴虚兼热者,宜以补阴为主,而加乳汁、童便、酥油、蜂蜜豕膏诸血之属。此症奏效较缓,以粪如羊矢、或年高病此者为尤甚。亦有因瘀阻所致者。《张氏医通》卷四:“瘀血在膈,阻滞气道而成者,代抵当丸芥子大,服二钱。”参见翻胃、胃反条。②即噎膈。《丹溪心法》卷三:“翻胃即膈噎,膈噎乃翻胃之渐。”参噎膈条。

猜你喜欢

  • 法文淦

    【介绍】:清医家。字功甫。江苏宜兴人。承家学,精于医,于伤寒一科尤有心得。著有《伤寒详解》、《诊余丛谈》等,未见传世。子燮廷、徒金国香,均以医著。

  • 外科宝鉴

    见外科精要条。

  • 鸡儿松

    见《广西中药志》。为岗松之别名,详该条。

  • 心水

    五脏水肿病之一。《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多因心阳虚而水气凌心所致。《千金要方》用茯苓甘草汤、苓桂术甘汤等治疗。参见水肿、十水条。

  • 阴中湿烂

    病名。见清·施雯《盘珠集胎产证治》。多因七情郁火,湿热下注所致。阴中或肿或痛或痒。治疗参见阴蚀条。

  • 祁彦辅

    【介绍】:见祁宰条。

  • 李当之

    【介绍】:三国时药学家。一作李之,是著名外科学家华佗的弟子。对本草学有一定研究,曾著有《李当之药录》、《李当之药方》、《李当之本草经》。这些药物学著作虽然都已散佚,但有的内容曾被后世药物学著作所引用。

  • 神珠

    ①指眼珠。《证治准绳·杂病》:“神珠自胀证,目珠胀也。”见眼珠条。②指黑睛。清·黄庭镜《目经大成》:“气轮之中青睛则属木、属肝,轮曰风,世称神珠。”详黑睛条。

  • 肋骨折

    病名。见清·徐瑛《接骨全书》。证治参见胸骨伤条。

  • 蛔疳

    病证名。由蛔虫而引起的疳疾。出《太平圣惠方》卷第八十七。小儿脏腑虚弱,如饮食不洁,蛔虫感染,或喜食肥甘、香饵,损及脾胃,则湿浊不化,易生虫疾。症见腹中攻痛,时缓时止,呕吐清涎,腹胀,面色青黄,唇色淡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