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三。指感受外邪引起的消渴病,有燥火、湿火之分。详燥火三消、湿火三消、消渴条。
详脉从四时条。
证名。多由热毒结于胃经,或杨梅疮毒上攻所致,症见小舌生出白点或红肿而烂。治宜泻火解毒,可选用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清胃散等加减,或参见杨梅疮条。
医学目录学著作。2卷。清·曹禾撰于1851年。以历代名医为纲,著录医书487部。著者则简述生平事迹,医书则考证源流,提要钩玄。有《双梧书屋医书》本。建国后有排印本。
①望诊部位,指鼻。《灵枢·五色》:“明堂者,鼻也。”亦特指鼻准头,《东医宝鉴》卷一:“山根之下曰鼻准,即明堂也。”②针灸模型表明腧穴的志点。故人体经脉孔穴图,旧称明堂图或明堂孔穴图。《医说》:“今医家
即紫金锭,见该条。
①见《药物出产辨》。为石斛之别名。②出《吴普本草》。为荩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病名。出《素问·刺禁论》。《类经》卷二十二解释为:“脓生耳底,是为内漏伤其经气,故致聋也。”系指耳内流脓。类今之化脓性中耳炎。
书名。又名《妇科胎产经验良方》。4卷。清·汪家谟辑。刊于1746年。卷1~2为胎前;卷3~4为产后。全书选录古代文献中对胎产诸病的论述及治法、医案等,间附以作者的见解。
【介绍】:见胡宪丰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