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陆川本草》。为漆大姑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见《诸病源候论·冷热病诸候》。亦称往来寒热。指忽寒忽热,寒与热互相往来,一天可发作数次。《类证活人书》:“往来寒热者,阴阳相胜也。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如见于伤寒发病过程中,多伴
五迟之一。出《小儿药证直诀》。小儿二、三岁一般能说简单的语言,到四、五岁还不能说话者为语迟。言为心之声,肾脉系舌本,小儿先天肾虚,心气不和,为形成本病的主要原因。但也有由后天脾胃亏损,津气不能上荣所致
【介绍】:明代医家。字汉明。丹徒(今江苏镇江附近)人,旅居武进县。精于医术,行医四十年。著有《伤寒要诀》、《杂证全书》,已佚。
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为六轴子之别名,详该条。
耳鸣的一种。《诸病源候论·耳鸣候》:“此为血气虚损,宗脉不足,病苦耳鸣嘈嘈。”《杂病源流犀烛·耳病源流》:“耳鸣脉数,黑瘦人属血虚。”治宜养血调肝,如四物汤加减。参见耳鸣条。
见《本草纲目》。为韭根之别名。详该条。
舌苔隆起如刺状。为热极之象。邪热越盛,芒刺越多,一般多为胃实热;有时也可根据芒刺所生部位区分邪热所在,如舌尖芒刺为心热,舌中芒刺为脾胃热,舌边芒刺为肝胆热。
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北京、济南、承德方)。黄连、菊花、玄参、熟大黄、枳壳、陈皮、桔梗、黄芩、薄荷、甘草、当归、荆芥、栀子、生石膏、连翘、蝉蜕、车前子、赤芍药、炒蒺藜、天花粉、麦门冬各150克。为
厚而丰盛,亦作亢盛。《灵枢·痈疽》:“热气淳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