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牛含水之别名,详该条。
古病名。指寒邪侵犯肺所致的疝症。《素问·大奇论》:“肺脉沉搏为肺疝。”王冰注:“皆寒薄于脏故也。”其症可见少腹与睾丸胀痛,小便不通等。参见疝条。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方。茯苓、黄芩、菖蒲各五两,玄参、细辛各四两,大黄、炙甘草各二两,煅磁石八两。为粗末,每服四钱,水煎服。治肾实热,小腹胀满,四肢色黑,耳聋,骨热,小便赤黄,腰脊离解等。
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小儿生下遍身肌厚,肉色通红,满月以后,渐渐消瘦,白睛粉红色,五心热,大便难,时时吐涎。多由在胎时,母食甘肥,湿热太过,深入胞中,以致形质虚肥。治宜清泄湿热。用大连翘饮加减。
练功方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两下肢并立,上身前倾,微躬其腰,双手掌分按于两膝,旋转活动膝关节。适用于治疗膝部疾患。
①病证名。小儿发热的一种证型。元·朱震亨《幼科全书》:“血热者,每日以午间发热,遇夜则凉,此心热也。轻则导赤散,重则四顺饮治之。”②亦称血分热。指热之在血分者。证见吐衄、咳咯、溺血,午后发热,女子月事
见《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指可活动的关节部位。
【生卒】:约1746~1813【介绍】:清代喉科医家。一作郑承瀚,字若溪,号枢扶。歙县(今属安徽)人。为喉科名医郑宏纲(梅涧)之长子。自幼爱好医学,旅游于湖北、江苏、浙江等地,后专心钻研医术数年,承家
指脾受寒邪所致的病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脾中寒之状,心腹胀,四肢挛急,嗳噫不通,脏气不传,或秘或泄。”治宜温脾散寒为主。选用不换金正气散、附子五积散、姜附汤、温脾丸等方。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一方。炒大黄、诃子皮、槟榔、木香各等分。为细末,酒煮曲糊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食前生姜、橘皮煎汤送下。治妇人痃癖气,心腹冷痛,饮食不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