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喉科紫珍集条。
同足底。详该条。
骨名。又名锤骨。即掌骨。详该条。
病名。指某些瘙痒性皮肤病。出《疮疡经验全书》卷六。由肝经血热,脾经湿热,肺经风热交感而成。本病遍体可生,初起形如粟米,瘙痒无度,日轻夜重,抓破则流脂水,浸淫成片;病久风邪郁于肌肤,则耗血生火,瘙痒倍增
证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多由肝胆两经热郁化火所致。自觉耳中作胀,或兼疼痛。治宜清肝胆实热。用龙胆泻肝汤加羚羊角(磨水冲服)。
病名。《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因脾经积热。上腭属脾,脾气通于喉,故上腭生疮,似粟如珠,或黄或白,口中腥臭,手足怕冷,身体畏寒。”指上腭生疮,状似七星者,故名。治宜清热解毒。用凉膈散加减。吹冰硼散。
见《湖南药物志》。为腹水草之别名,详该条。
《外科大成》卷二方。黄连三钱,枳壳、陈皮、乳香各一钱,没药五分。水煎,空腹服;肿痛甚者,外兼熏洗。治沿肛痔,周围皆有,痛痒出水。
见《云南中草药》。为类梧桐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书分五章。第一章概述;第二章四诊概要;第三章论八纲,并附医案举例;第四章证候分类;第五章诊法运用。末附有关诊断的原文选录和歌诀选录。内容比较丰富。1964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