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病情不按一般规律发展,突然加重而出现的证候。如麻疹病风寒闭束,疹暗淡不透、咳喘鼻煽;或热毒壅滞,谵语烦躁、疹色紫赤;或气虚神乏,疹浅淡稀落难出;或下利不止等均属逆证。出现逆证有各种原因,如正虚邪盛,
书名。8卷。明·方有执撰。刊于1592年。方氏认为《伤寒论》一乱于王叔和的重编,再乱于成无己的注释,失去仲景原著伤寒兼杂病的完整性。遂予重新编注、考订,并调整了若干条原文的编次,删去了《伤寒例》一篇,
指悲哀过度所致的疾病。《医醇賸义·悲伤》:“悲则气逆,愤郁不舒,积久伤肺,清肃之令不能下行。”用加味参苏饮。参见善悲条。
为临床科目之一。见《冷庐医话》。系专论治耳部疾患者。此外,清初在江苏省苏州市养育巷水泼汾桥,曾有专门从事耳科的中医。至今尚有后裔在开业。
病证名。指肝火克脾、气机不畅所致的腹胀。《症因脉治》卷三:“肝火腹胀之症,目睛黄,两胁痛,小腹胀急,或攻刺作痛,或左边胀甚,小便赤,夜不得寐。”多因恼怒、酒热伤肝,肝气怫郁,气机不利所致。治宜泻火疏肝
【介绍】:见张筱衫条。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四方。棉子八两,升麻、炮姜各四钱,白术一两,半夏八钱。为末,砂糖炒烊和丸,每服二钱,空腹米汤送下。治感伤寒冷而成寒积,腹中疼痛,喜按,喜暖,口吐清水。
①身体部位。①四海之一。指膻中。又名上气海。是宗气会聚发源之处。《灵枢·海论》:“膻中者,为气之海。”②指丹田。又名下气海(《类经附翼》)。参见丹田条。②经穴名,代号RN6。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脖胦
治则。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下,指下部如腹部、二阴等部位;引,引导、通利;竭,祛除。指病邪在下的病证用泻法、利法等疏导,使病邪从下而出。如阳明腑实用承气汤,太阳蓄水证用五苓散之类。
见开宝新详定本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