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院院判
元、明、清代医官职称。明、清两代,院判的职位仅次于院使。元代于1322年(至治二年)设院判2人,官阶正五品。
元、明、清代医官职称。明、清两代,院判的职位仅次于院使。元代于1322年(至治二年)设院判2人,官阶正五品。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即手心毒见于掌边者。见手心毒条。
用甘温药治疗因虚而身热的方法。如气虚发热,症见身热有汗、渴欲热饮、少气懒言,舌嫩色淡,脉虚大者,用补中益气汤。产后或劳倦内伤发热,症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舌淡红,脉洪大而虚,用当归补血汤。
【介绍】:见张琦条。
古病名。见《医学原理》卷六。即录食泻。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龙眼肉之别名,详该条。
【生卒】:1763~1820【介绍】:清学者。字理堂(或作里堂),晚号里堂老人。甘泉(今江苏江都)人。嘉庆六年(1801年)举人。博学,尤长于易、算,亦通医理。尝游吴越燕齐,常与人论医。辑有《吴氏本草
灸法用语。见《范汪方》。指无病先灸,用以增强自身抗病能力。参见逆针灸条。
方书名。本书是后人将宋·苏轼《苏学士方》和宋·沈括《良方》二书合编而成。原书共15卷。现存10卷本及8卷本二种。流传较广的为10卷本(即《六醴斋医学丛书》本及其影印本),又名《苏沈内翰良方》。本书除选
民族药学专著。西藏卫生局等编。全书分3册,第三册待出版。第一、二册合编。共收药物174种,方剂290个。药物部分记载药物的性状、鉴别、炮制、性味、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事项及贮藏等内容。方剂部分
由经脉分出的网络全身的分支。广义的络脉又包括十五络、络脉及孙络几部分,其中紧连十二正经及任督脉的分支共十四条,加上“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由十五络分出的网络全身的分支称络脉,即狭义的络脉;由络脉再分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