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儿心病证治

小儿心病证治

儿科五脏病证治之一。心主惊,故病多惊悸哭叫,手足动摇,神乱不安等。心热壮热,心胸热,口中气热,欲就冷,目上窜,目内赤,合面而睡,咬牙,欲言不能。实则发热,烦渴,叫哭,喜仰卧,惊搐。治宜清心泻热,用泻心汤导赤散。如心火亢盛,心中烦热;火扰心神,急躁惊惕,宜清心镇惊,用凉惊丸心火上炎,舌赤糜烂;火灼津伤,舌绛烦渴,宜清心生津,用导赤散合增液汤。火犯阳络血热妄行,衄血咳血,宜凉血止血,用犀角地黄汤痰火扰心心烦心悸,易惊易搐,宜豁痰宁心,用黄连温胆汤琥珀抱龙丸痰迷心窍神昏呆滞,喉中痰鸣,宜化痰开窍,用苏合香丸,或牛黄清心丸心血瘀阻,心悸肢冷,舌紫脉涩,指纹紫暗,宜活血消瘀,用丹参饮桃仁红花苏木蒲黄。虚则卧而悸动不安;如血不养神,神不内敛,悸而易惊,脉细促而舌淡,宜养心复脉,用复脉汤。阴不制阳,虚热内生,低热盗汗五心烦热,脉细数,宜育阴潜阳,用三甲复脉汤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心悸少气而汗出,宜补心益气,用独参汤生脉散心阳暴脱,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用参附龙牡汤。《育婴家秘》:“心主血脉,色者血之萃,脉者心之合也,如色见红润,脉来大数者,此心气有余之象,其儿易养。”

猜你喜欢

  • 手五里

    经穴名。代号:LI13《灵枢·本输》原名五里。《圣济总录》名臂五里,《针灸资生经》又作手五里。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上臂后外侧,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距曲池穴3寸处(《针灸甲乙经》)。另说“在肘上二寸”

  • 血会

    八会穴之一。《难经·四十五难》:“血会膈俞。”膈俞位居心俞和肝俞之间。心主血,肝藏血,本穴居中,血液聚会,故名。凡血之为病,皆可酌情取用。

  • ①泛指体内空阔之处。章虚谷《医门棒喝》卷二:“详原字之义,似指躯壳内空阔处也。因其空阔,故能蓄邪。”②原穴的简称。

  • 小儿惊悸

    病证名,指小儿睡眠不安,悸动不能自持的症状。《太平圣惠方》卷三百七十二:“夫小儿惊悸者,由心脏壅热,为风邪所乘,邪搏于心,则令多惊不安;惊不已则悸动不安。”临床上惊和悸有所区别,《幼科金》:“惊者恐怖

  • 六腑气

    指六腑气化功能失调而致的病候。《灵枢·九针论》:“六府气,胆为怒,胃为气逆、哕,大肠小肠为泄,膀胱不约为遗溺,下焦溢为水。”

  • 血虚盗汗

    证名。指阴血不足引起的盗汗,属于阴虚盗汗范围。《薛立斋医案全集·保婴撮要》:“当归六黄汤治血虚盗汗,内热晡热者。”参见阴虚盗汗条。

  • 阳气

    与阴气相对。泛指事物的两个相反相成的对立面之一。就功能与形态来说,阳气指功能;就脏腑功能来说,指六腑之气;就营卫之气来说,指卫气;就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来说,则行于外表的、向上的、亢盛的、增强的、轻清的为

  • 棕皮

    见清·赵其光《本草求原》。为棕榈皮之简称,详该条。

  • 郑宏绩

    【介绍】:清代喉科医家。字慎斋,号禹东。歙县(今属安徽)人。为郑宏纲(梅涧)之堂兄弟,其父郑于藩、伯父郑于丰均为福建喉科医生黄明生弟子,亦精喉科。子承湘、孙麟等亦以医名。世称“西园喉科”。

  • 经行后期

    病名。亦名月经落后、经水后期、经迟、过期经行等。指月经来潮比正常周期推迟一周以上。多因血虚、血寒、肾虚、气滞和血瘀等所致。当分别用益血、温经、补肾、行气、祛瘀等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