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儿黄病

小儿黄病

病名。《太平圣惠方》:“夫小儿黄病者,是热入于脾胃,热气蕴结,与谷气相搏,蒸发于外,故皮肤悉黄,眼赤黄也。脾与胃合,俱象于土,候于肌肉,其色黄,故脾胃内热,即蒸发于外,令肌肤黄也。”《幼幼集成》谓小儿黄病,湿热发黄者少,脾虚发黄者多。盖脾土强者,足以捍御湿热,必不生黄,惟其脾虚不运,所以湿热乘之,治宜茵陈五苓散,去其湿热,黄稍退,即速健脾。若面目俱黄而带虚浮,唇白舌淡,口不渴,身不热,夜无烦热小便不涩,不可认为湿热而分利之,速救脾胃,宜用四君子汤加减为治。

猜你喜欢

  • 燎疱

    病名。北方俗称热疮,以疱疹为主者为燎疱。详疮条。

  • 亭头

    经外奇穴名。见《经外奇穴汇编》。位于脐下4.5寸,再旁开腹正中线一横指处。主治子宫脱垂。直刺0.5~1寸。

  • 外科入门

    见中国医学入门丛书条。

  • 丹痧烂喉

    病名。《疡科心得集》卷上、附王步三先生烂喉丹痧论:“金匮有阳毒之纹,叔和作温毒之说,其证形与今之名丹痧烂喉者极合。”即烂喉丹痧。详该条。

  • 鬼心

    十三鬼穴之一。《备急千金要方》:“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第四针掌后横纹,名鬼心。”原注为太渊穴。《针灸大全》则指为大陵穴,今多从此说。

  • 口殠

    病名。见《圣济总录》一百十六卷。殠,“腐气也”(《说文》)。即口臭。详该条。

  • 隔姜灸

    间接灸之一。取厚3毫米左右的生姜片,以细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上施灸,待病人觉痛,将姜片略略提起,稍停放下再灸,直至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止,适用于一般虚寒病症。如果在艾绒中掺入少量麝香,再隔姜灸之,

  • 济婴撮要

    儿科著作。清·吴灿撰。17卷。刊于1796年。本书系撮要集录多种儿科著作而成。书中对小儿病的诊治、推拿法及辨证治疗等作了概括的归纳整理。

  • 湿郁热伏

    即湿遏热伏。详该条。

  • 针灸问对

    针灸著作。又名《针灸问答》。3卷。明·汪机撰。刊于1530年。本书以问答形式阐述了针灸学中的一些基本理论。上、中二卷论述针法;下卷论述灸法及经络腧穴。书的中心思想多本自《内经》、《难经》等书,而对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