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病邪之一。《灵枢·五邪》:“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难经·十难》:“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
古针具名。即镵针。《针灸大成》:“镵针……今之名箭头针是也。”
瘰疬专著。1卷。清·梁希曾撰于1909年。梁氏善用点药和潜消法,书中首载点疬药方及用法,并阐述了瘰疬的辨证治疗及饮食调摄等内容。现有《三三医书》本。
证名。指手足弛缓软弱无力。多由风、寒、湿邪阻遏经脉所致。《千金要方·诸风》:“中风,身体疼痛,四肢缓弱不遂。”可用羌活汤、五痹汤等。本证可见于中风、痹证等。
亦称生斑舌。全舌纯红有小黑斑点。多见于瘟疫热毒陷于阳明之候。兼见壮热、烦渴,继而透发斑疹,急用透疹解毒,待斑疹出后,则用凉血解毒化斑(见《伤寒舌鉴》)。
二十四节气之一。《通纬·孝经援神契》:“雨水后十五日,斗指甲,为惊蛰,二月节,惊蛰者,蛰虫震惊而起出也。”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冬眠动物将出土活动。
经穴名。代号KI24。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位于第三肋间隙,距胸正中线2寸处。布有第三肋间前皮支,深层为第三肋间神经;并有第三肋间动、静脉通过。主治咳嗽,气喘,呕吐,胸胁胀痛,乳痈;以及肋间
病名。干霍乱之俗称。《医学心悟·伤暑》:“谓干霍乱证,世俗名搅肠痧、乌痧胀。”详干霍乱条。
煎药法之一。矿物类、介壳类药物,如石膏、代赭石、牡蛎、鳖甲等,因质重难以煎出药味,应打碎先煎,煮沸后约10分钟,再下其他药。此外,麻黄亦须先煎两三沸,掠去水上浮沫,然后下其他药合煎,可避免服后心烦。
痿证之一。见《症因脉治》卷三。由于燥热伤津耗血,宗筋失于营养所致。症见手足痿软,不能行动,伴有皮毛干枯,口燥唇焦等症。治宜清热润燥,滋阴养血。用知母石膏汤、滋燥养荣汤加减。《血证论·痿废》:“肺气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