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心病

心病

病名。指心脏的各种病证。有寒热虚实之分。心为火脏,主血脉,又主神明开窍于舌。心病多由病邪内侵,或痰迷心窍、水饮凌心,或气滞血疹,或心气心血不足所致。《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难经·十六难》:“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有是者心也。”《脉经》卷六:“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气,手掌烦热,或啼笑骂詈,悲思愁虑,面赤身热,其脉实大而数,此为可治。”《诸病源候论·心病候》:“心气不足,则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善忧悲,是为心气之虚也。”《太平圣惠方·心脏论》:“夫心虚则生寒,寒则阴气盛,阴盛则血脉虚少,而多恐畏,情绪不乐,心腹暴痛,时唾清涎,心膈胀满,好忘多惊,梦寐飞飏精神离散,其脉浮而虚者,是其候也。”又:“夫心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盛卫气不行,荣气不通,遂令热毒稽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疼,喜笑,恐悸,手心热,满汗出,衄血,其脉洪实相搏者,是其候也。”《本草纲目·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心藏神君火包络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本病:诸热瞀瘛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自汗,诸痛痒疮疡。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心主血,血即精也。心气原自有余,特精伤失血,心便不足,故血甚则神明湛湛,血衰则志气昏蒙。凡火之有余,皆由血之不足,而血之不足又能使火益就衰也,然则心病之有余不足,讵得与运气司天之火淫、火郁,徒属乎火者同视战,亦惟握精以固其气,养阴以凝其神,以调剂其有余不足,使归于和而已。……以心为血脉之主,故其实其虚皆不见本脏而在血脉,其在血脉,必先于在经络者病之也。若胸腹腰胁时皆心与心包之所在,故先病于本经也,其虚而腹胸大,则缘脾胃不上纳气于心而然,虚而胁下与腰相引痛,又缘肝肾不上贡精于心而然,此其病非止于本经络,可由本经络而推者也。”治宜清心泻火清心开窍滋阴降火,或养心安神益气补血,以及活血化瘀等法。参见心病各条。

猜你喜欢

  • 清肝凉胆汤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十方。白芍药一钱半,川芎、当归各一钱,柴胡八分,栀子、牡丹皮、龙胆草各四分。水煎服。治肝血虚,胆汁少,有怒火者。

  • 蚕纸

    出《肘后备急方》。即蚕退纸,详该条。

  • 湿家

    平素湿重患者的古称。多指身黄发热、胸满身疼、小便不利等症。《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烦),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

  • 实秘

    病名。指肠胃实邪壅结所致的腑气不通。见《洁古家珍·杂方》。《医学心悟·大便不通》:“阳明胃实,燥渴、沾语、不大便者,实闭也,小承气汤下之。”《金匮翼·便闷统论》:“实闷有寒有热。热实者,宜寒下;寒实者

  • 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

    针灸著作。又名《洁古云岐针法》,1卷。金元·张璧撰(按:张璧即云岐子,其父为张洁古)。本书主要论述针法补泻和部分针刺治疗经验,文字简略。内有:论迎随补泻、经络取原(穴)法、王海藏拔原例、经络腧穴配合法

  • 纳干法

    子午流注开穴方法之一。又称纳甲法。此法以天干为主推演五输开穴。以日领经,以时主穴。运用时,首当掌握当曰天干,按《针灸大全·十二经纳天干歌》确定值日经。其关系如歌曰:“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

  • 子母疬

    病名。即瘰疬大小不一者。见《医宗金鉴》卷六十四。详瘰疬条。

  • 中药炮制法之一。将药材放在锅内加热,炒至一定要求。炒时不加辅料叫清炒;加辅料同炒的有:麸炒、土炒、米炒、酒炒、醋炒等。

  • 出髎

    病名。见《伤科汇纂·凡例》。即脱臼,见该条。

  • 气色

    诊法术语,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五脏六腑的精华藏于内为气,现于外为色,“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四诊抉微》),隐然含于皮肤之内者为气,显然彰于皮肤之表者为色,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