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清热药结合解暑药治疗外感暑热的方法。临床表现头痛、身热、有汗、烦渴、小便黄赤,苔薄而黄,脉浮数等。常用药如鲜荷叶、扁豆花、青蒿、香薷、金银花、连翘、芦根、黄连等代表方如黄连香薷饮、新加香薷饮等。
出《药性切用》。为通草之处方名,详该条。
医案著作。清·叶桂撰,郭维浚编。2卷。原系抄本,后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上卷包括春温、时疠、暑、燥、寒、冬温、疟疾等各类时症;下卷记述妇、儿、痘疹、外科。每类病证,介绍辨证立法及处方,辨析疑似之证,
书名。3卷。清·程林编注。刊于1673年。程氏诠注《金匮要略》,主要引证《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脉经》、《甲乙经》等古典医籍,并参考六朝、唐、宋有关著作,“以经证经,要在直截简切,义理
病名。见《症因脉治·霍乱》。因阳气素虚,中气不足,偶值时令寒邪,直中三阴所致。证见恶寒身痛,腹痛吐、利,唇青爪青,脉多沉迟等。治宜温运。方用理中汤、补中汤、四逆汤。内有积滞者用治中汤。参见寒湿霍乱、霍
【介绍】:元代医家。上高(今江西上高)人。世代以医闻名,著有《医学绳墨》一书,已佚。
针刺麻醉之一。是在耳针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刺麻醉方法。即按针麻要求在耳穴上针刺以进行手术。现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使用针麻的外科手术,尤以颅脑、五官、颈、胸部手术为宜。通常按心藏神,肺主皮毛的藏象学说选取
病名。《外科启玄》卷八:“凡人年老未有不落齿者,齿落时其根最深,其窟最大,气血虚衰,窟急不能合,或有少合,忽被硬物碴破,不便于茶饭,其痛切骨至心及脑。”治宜予补益血气之品。或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之。
【生卒】:约七世纪中叶【介绍】:唐代医家,一作大天和尚。和其他医家将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的医书共同编译为藏文《医学大全》,广为流传,是为藏医学史上最古的医学文献,已佚。该书对藏医学的发展起到显著的作用。
针的异体字。详针石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