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按经脉长度与气行速度之间的关系计算针刺所需的时间。《流注指微赋》:“接气通经,长短依法。”例如,据《灵枢·脉度》记载:手三阳经长5尺。《灵枢·五十营》曰:“呼吸定息,气行六寸。”这样,针刺时需运针
亦称血不循经。指血液不按经脉运行而溢于脉外。临床多见于因气虚、气逆、血瘀、火热等原因引起的崩漏、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及瘀斑等症。
指阴寒偏盛。阴盛则阳衰,往往出现厥逆、痰饮、水气等内寒证。《素问·调经论》:“阴盛则内寒。”
病证名。见赵献可《邯郸遗稿》。即妊娠衄血。详该条。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鲜黄连之别名,详该条。
疟疾的一种。《诸病源候论·痰实疟候》:“痰实疟者,谓患人胸鬲先有停痰结实,因成疟病,则令人心下胀满,气逆烦呕也。”详痰疟条。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大黄之处方名,详该条。
病证名。出《解围元薮》卷一:“此症音哑无声……若温融和润则阳气调匀,真声通畅。若风湿阴邪搏于阳分,凝滞津液使气道不调,清声闭塞。”哑同痖(《广韵》)。①多由痰湿壅遏肺系,致肺气实而声音不出。治宜宣肺、
痰质胶粘浓稠难咯,色白带黄,多属肺热。
病名。又名肛瘘、漏疮。多因肛门周围痈疽溃破久不愈而成;或由肛管直肠内壁的感染发展而来。症见肛周有疮口并与管道相通,常流脓水,疼痛或瘙痒,缠绵不愈。若患处肿硬痛,疮口凸起,脓液稠厚,病体尚壮者,属实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