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暑温

暑温

病名。指发生于夏季的温热病。可见于乙型脑炎等病。暑多挟湿,暑温则指暑热偏盛者。《温病条辨·上焦篇》:“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主要症状有壮热口渴心烦而赤,汗多少气脉象洪大等。病程中极易因邪陷心营而致引动肝风,出现神昏、嗜睡、斑疹、抽痉及角弓反张等症。初起宜用白虎汤,直清气分邪热以保津液;如见神情躁烦,意识不清或神昏谵语舌苔黄,质红或红绛无苔,甚至抽搐等症者,宜用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散紫雪丹至宝丹等方;若元气津液耗伤,则用人参白虎汤王氏清暑益气汤等以益气生津;如身热已退,汗出不止,气喘脉散者,用生脉散以补敛津气。暑温每多挟湿,如伴有胸闷恶心小便短赤,大便溏泄等症时,宜兼用芳香化浊利湿法。若见高热、头痛呕吐、嗜睡、昏迷、抽搐等症者亦称暑痫。参见中暑湿温、暑痫等条。

猜你喜欢

  • 肢痹

    病名。指患在四肢的痹症。见《临证指南医案·痹》。详风痹、寒痹、湿痹条。

  • 推胃脘

    小儿推拿方法名。由喉部向下推至中脘穴,用治呕吐等症。《厘正按摩要术》:“推胃脘,由喉往下推,止吐;由中脘往上推,则吐。均顷蘸汤。”

  • 两虚相得

    指人体正气先虚,复感受虚邪,两虚相合而发病。正气虚是形成疾病的内在因素,六淫邪气是引起疾病的外部因素。《灵枢·百病始生》:“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 木舌

    病证名。又名舌黄鹅口、死舌。舌体肿大,板硬如木。元·朱震亨《平治会萃》:“木舌者,舌肿硬不和软也。”见于新生儿舌炎。《婴童百问》:“舌者心之候,脾之脉络于舌也。脏腑壅滞,心脾积热,热气上冲,故令舌肿,

  • 别骨填接

    正骨手术之一。见《江氏伤科学》:“凡打伤跌肿肉中之骨……再取骨出,若骨碎甚,即以别骨填接,外贴十八号膏药,内服六号接骨丹。”类似今之骨移植术治疗粉碎性骨折的办法。

  • 乳蒸

    病名。见《郑氏女科家传秘方》。指乳房胀痛发热者。即蒸乳。详该条。

  • 白术芍药散

    见《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卷五十四。即痛泻要方,见该条。

  • 垫法

    推拿手法名。在仰卧时,将掌背或拳背向上垫于腰背及骶部八髎穴处,并同时进行下肢屈伸活动或进行深呼吸,可对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穴位进行刺激。以疏经通络及改善和调节脏腑的功能,常用于消化不良、便秘、腰腿痛等症

  • 玉衡

    又名玉衔。婴儿娩出后清洁口腔的一种方法。《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小儿初生,先以棉裹指,拭儿口中舌上青泥恶血,此谓之玉衡。”

  • 肾经腰痛

    腰痛证之一。又名肾虚腰痛。《医宗必读·腰痛》:“言肾经腰痛者,内伤房欲也。”详肾虚腰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