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树果
见《云南中草药》。为棕榈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云南中草药》。为棕榈子之别名,详该条。
草兹,枯死的青草。指青而失去润泽之色。喻肝的真脏色。《素问·五脏生成篇》:“青如草兹者死。”参见真脏色条。
药物学著作。2卷。又名《药要便蒙》。清·谈鸿鋆撰。刊于1881年。本书取常用药物365种(见于《神农本草经》者143种,见于后世本草著作者222种),分为补益、宣通,祛寒、泻热、驱风、除痰、润燥、利湿
病名。见晟叔来《增订达生篇》。指乳头收缩内陷者。由肝经受寒,气敛不舒所致。症见乳头收缩肉里。治宜温经暖肝。方用暖肝煎(黄芪、当归、白芷、防风、木通、干姜、肉桂)。
证名。《外科启玄》卷一:“疮疡麻木而不知痛痒者,是气虚而不运,又兼疮毒壅塞,经络不通,致令麻木而不知有无也,亦分轻重耳。盖麻者木之轻也,木者麻之重也。……大抵未溃之先有麻木者,毒塞轻重之分也;已溃之后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四方。白术一两,天南星、青皮、陈皮各三钱。为末,煮糊为丸。治茶积,面黄,胸膈或空或胀。
病名。见《伤科汇纂》卷十。即打伤。详该条。
即十五络脉,见该条。
病证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指火邪内郁所致的气喘。多由邪热内郁,肺气壅遏不宣而成。症见喘促、厥逆、神情闷乱等。《医贯·喘》:“又有一等火郁之证,六脉微,甚至沉伏,四肢悉寒,甚至厥逆,拂拂
经穴名,代号SI13。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太阳小肠经。位于肩后,肩胛冈上窝内侧端,约当臑俞与第二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布有第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及副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肌支,并有颈横动、静脉降支通
见《云南中草药》。为地瓜藤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