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脾气虚弱导致湿热郁滞而致的黄疸。《幼幼集成》:“盖脾土强者,足以捍御湿热,必不生黄,惟其脾虚不运,所以湿热乘之。”黄重者利湿清热,用茵陈五苓散;黄稍退,即速健脾。若面目俱黄而带虚浮,宜补脾健胃
病证名。又称精少。指性交时泄精量少,甚者只有一、二滴。《诸病源候论·虚劳少精候》:“肾主骨髓,而藏于精。虚劳肾气虚弱,故精液少也。”多由先天不足,房室不节,或劳心过度,饮食不调而耗精所致。治宜补肾益精
痧证之一。指患痧兼有入水即吐者。《痧症全书》卷中:“吐痧,汤水入口即吐,研伏龙肝泡水澄饮即定,药亦以此水煎,用金四方。”
病证名。《古墨九方》:“胎前眼泪不止,口鼻涕流,服四物汤或艾叶生姜煎汤。”
①病名。即恶阻。《证治要诀》:“胎前恶阻,俗谓之病儿。”②儿童患病之称。
【介绍】:五代时后蜀医家。撰有《广正集灵宝方》一百卷,已佚。
推拿手法。见《诸病源候论·头面风候》。用手掌遮盖于穴位或一定部位上。《备急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治小儿夜啼……以儿母手掩脐中,亦以摩儿头及脊。”
病证名。见《景岳全书》卷二十八。即齿衄。详该条。《鲍氏验方新编》卷一:“不外阴火内燔,冲激阳明……方用大熟地二两、麦冬三钱、上桂一钱、炮姜五分、淮牛膝三钱、粉甘草二钱、附片一钱。煎浓冷饮。”
病证名。见《原机启微》。指黑睛所生条状白翳细如丝缕。参见翳条。
病证名。指受寒伤冷所致的泄泻。又称冷泻、寒泄、寒泻。《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冷泄,腹胀。”参见寒泄、冷泻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