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云南中草药选》。为管仲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药制剂手册》。人参、炙甘草、砂仁、黄连、桔梗、法半夏各30克,神曲(麸炒)、炒麦芽、炒山楂、炒扁豆、橘皮、山药、莲子各60克,白术(麸炒)、茯苓各9克。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克,每服一丸,日
①经外奇穴名。出《新针灸学》。位于项部,当斜方肌外缘,后发际下1.5寸处。主治后头痛,项强,落枕,肩胛疼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②推拿穴位名。出《实用小儿推拿》。
见《救偏琐言·放点证治准》。即痘疮见形。详该条。
见《青岛中草药手册》。为石韦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指疔之一。出《疡医准绳》卷三,又名鱼肚疽、鱼肚毒、鱼肚疔、鳅肚疔、中节疔。指生于手指中节掌面之疔,肿如鱼肚,色赤疼痛。治法见指疔条。
病证名。《陈素庵妇科补解》:“妊娠两胯肿痛,由风木挟相火以烁阴血所致。……宜清肝火、和阴血、祛湿热,以固胎元,可服消肿定痛汤。”(柴胡、龙胆草、焦梔、生地、黄芩、白芍、秦艽、当归、川芎、薄荷、甘草、连
病名。即锁喉毒。《重纂包氏喉证家宝》:“锁喉痈,亦曰锁喉毒。生于耳前听会穴,形如瘰疠渐攻咽喉,肿塞疼痛,妨碍饮食,渐次溃脓,软而胀痛者针之。”详锁喉毒条。
五疳之一。又名气疳、疳。由于乳食不调,壅热积滞,传伤肺经所致。《小儿药证直诀》:“肺疳,气喘,口鼻生疮。”肺属金,色白,主皮毛,所以除上述症状外,还有面白咳嗽,毛发枯焦,肌肤干燥,鸡皮疙瘩,恶寒发热,
体表定位用词。即“侧”或“面”。上廉即上侧(面),内廉即内侧(面)。《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