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shí),通蚀。侵蚀、消耗、损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食气。”②(sì),同饲。供给、依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精食气”,“形食味”。③饮食。《素问·病能论》:“食入于阴,长气于阳
病证名。①系指因火邪上炎所致之听力下降者。《景岳全书》卷二十七:“凡火闭者,因诸经之火壅塞清道,其证必鬨鬨熇熇,或胀或闷,或烦或热,或兼头面红赤者是也。”治宜清热泻火。可选用凉膈散、龙胆泻肝汤加减。参
即阳明府病。见《医学心悟》。详阳明府病条。
见《湖南民间药物资料》。为牡蒿之别名,详该条。
【生卒】:十六世纪中叶【介绍】:明代医家。字汝元。安徽祁门人。家世业儒。他学医于名医汪宦,博览医书,通内、妇、儿等科。在京师居住,求医者很多。曾在太医院任职。编著有《古今医统》、《内经要旨》、《妇科心
即肾虚。详该条。
书名。一名《郑氏瘄略》。本书系将《麻科活人全书》改名刊行。全书内容相同,惟将“麻”字均改为“瘄”字。参见麻科活人全书条。
治法。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对形体虚弱元阳不足,宜用补气温阳的方法。《类经》:“形不足者,阳之衰也,非气不足以达表而温之。”如参芪之甘温益气,附桂之温养元阳等是。
病证名。五郁之一。指脾胃之气郁滞之症。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证治汇补·郁症》:“食滞中焦,痰凝脾脏,热蕴肠胃,皆土郁也。”症见心腹饱胀,肠鸣泻利,呕恶痰涎或清水等。治宜夺之。《杂病源流犀烛》卷十
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六。即风火眼,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