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四神丸第三方,见四神丸条。
见《广州植物志》。为伤寒草之别名,详该条。
即五疳。详该条。
古作(tì涕)。同涕。《礼记内则》:“不敢唾洟。”涕本又作洟(《释文》)。《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六“涕甚曰洟”,指鼻涕增多者。
病名。《圣济总录》卷七十七:“凡下痢脓血间杂瘀黑有片,如鸡鸭肝,与血俱下者,蛊痢也。此由岁时寒暑不调,湿毒之气,袭人经脉,渐至藏府,毒气挟热,与血相搏,客于肠间,如病蛊注之状,故名蛊痢也。”蛊毒下痢,
药物学著作。42卷。明太医院刘文泰等集体编撰于1505年。本书是明代官修的一部本草著作。当时没有刊行。1700年清太医院王道纯等又补撰续集10卷。本书主要是在《证类本草》一书基础上改编修补而成。共收药
用钢质制成的小刀,柄长1~2寸,刀口倾斜如眉,故名。专用于割治放血。
病名。见《叶氏女科证治》卷二。亦名内吹、胎前乳肿、内吹乳。怀孕六、七个月,因肝气不舒,气滞血瘀,经络不通,乳管阻塞,以致乳房胀硬疼痛,寒热并发。宜舒肝、理气、清热,用清肝解郁汤(《证治准绳》:人参、茯
元代医官职称。系太医官职中之一种,官阶从三品。
病证名。①胸膈胀满之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浊气在上,则生膜胀。”明·张景岳《类经》:“浊阴主降,阴滞于上而不能降,故为胀。”多由脾失健运,消化不良,气机阻滞所致。②即气胀。《金匮翼》卷四:“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