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消痞

猜你喜欢

  • 酒齄鼻

    证名。见《证治准绳·杂证》。即鼻齄。详该条。

  • 经脉之海

    指冲脉。《素问·痿论》:“冲脉者,经脉之海也。”参见冲脉条。

  • 小儿赤游丹

    病名,见《外科正宗》卷四。多由胎毒血热,心火内炽,热毒客于肌肤而成。新生儿及幼儿易患本病,症见身热啼哭,肤起红晕,发无定处,由小渐大,肿热痒痛,继而红肿光亮,或起熛浆。发展迅速,并常游走他处。治宜凉血

  • 色脉合参

    诊法。辨证过程中,必须把脉象和病色的变化互相参照,进行分析,以推断病情的新久顺逆。例如患者面赤唇红,舌红苔黄,均属热邪盛的病色,若脉见洪数或滑数,为新病、为顺;若脉洪数而面色苍白的,则病重或久病,难治

  • 黄汗

    病名。《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蘖汁,脉自沉……”可伴两胫冷,身疼重,腰髋弛痛或小便不利等。由汗出入水壅遏营卫,或脾胃湿热郁伏熏蒸肌

  • 水癞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由毒邪入肾经所致。多先得水病,因而停留,又为风湿触激,即变成疮。逐渐遍体腐烂,色呈黑紫,脚底溃漏,甚至阴茎腐蚀,四肢无力,日久眉睫脱落。相当于晚期瘤型麻风。

  • 金匮要略广注

    《金匮要略》注本。3卷。清·李撰。刊于1682年。此书以《内经》理论为指导思想,参考《金匮》历代注家之说,结合个人心得,对《金匮》进行了全面注释。注文简明精当,说理清楚,许多地方颇有独到见解,对后世《

  • 胃泻

    病名。又称胃泄。《医林绳墨·泄泻》:“胃泻色黄,食饮不化,此胃有虚寒也。”后世亦有以胃泻为伤食泻者。《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伤食作泻即胃泻。”详胃泄、伤食泻条。

  • 仁斋小儿方论

    书名。4卷。宋·杨士瀛撰。本书将小儿诸病分为:初生、变蒸、惊、中风、疳、积、热、伤寒、痰嗽、脾胃、丹毒、杂证诸门,每门各列疾病子目,分别介绍证治与方论。此书原刊本已佚,今存本为明·朱崇正重校复刊本,复

  • 四肢拘急

    证名。指手足筋脉拘挛收紧难以屈伸。出《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伤寒论大全》卷三:“四肢拘急,拘急者,手足不能自如,屈伸不便,如踡卧恶风之貌,四肢者,诸阳之本,盖因发汗亡阳,阳虚是有其证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