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外科十三方考》下编:“此症生于龟尾穴下,下身一段及背脊骨上皆红肿作痛,潮热身重……漏孔出脓极多。”治法:先用化肉膏外贴,至肉黑时以针拨开,则脓随针出,排脓后于孔内插药三次,促其脓干,内服中九丸
五行学说的一种相克关系。肝属木,脾胃属土。指肝气过亢可影响脾胃。相克本属正常范围内的制约,但近人已习惯把木克土与木乘土混同。参见肝气犯胃条。
《医醇賸义》卷三方。玉竹、沙参、蛤粉各四钱,羚羊角一钱五分,麦门冬、贝母各二钱,石斛、栝蒌皮各三钱。水煎,加梨汁半杯,冲服。治肺热,咳嗽微喘,肌表漫热,口燥咽干。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瘈脉。见该条。
出《吕氏春秋·本味篇》。指食物的自然之味。朱丹溪主张用食物本味来养生,《格致余论·茹淡论》:“天之所赋者,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人补阴之功。”天然食品往往更符合人体生理的需要,不加五味调和的原始
病证名。《景岳全书》卷二十七:“白睛红膜如伞纸者,此气滞血凝热证。”
病证名。《妇科指归》:“胎前胃痛不能忍者,多因肝气不调,胎气不顺,只可轻轻为之止痛。用乌梅一个煎汤,摩干佛手5、6分,服二、三次。”
骨名。出《灵枢·骨度》。又名核骨。解剖学同名骨。即腓骨下端向外的骨突。
指留针时,采取不同的操作,来分别补泻的方法。补法的留针,目的待气,故气至后稍加捻运即行出针。《素问·离合真邪论》:“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泻法的留针,目的散邪
出《素问·五常政大论》。湿气郁积成毒而致病。其特点为慢性过程,病灶渗出物多并较难愈合。如湿毒积于肠而下注,可致湿毒便血;湿毒下注于肌肤,则小腿溃烂流水,称湿毒流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