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200【介绍】:姓何,佚其名。南宋淮阳军朐山(今江苏连云港一带)人。其祖父何执礼官至朝议大夫。道人因靖康之乱渡江南避。尝举进士不第。绍兴末年出家为道士。据载一日忽若狂者,久之,衣衫破蔽
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因日晚潮热引起抽搐,由肺热所致者。临床特点为每逢申、酉、戌时不甚搐而喘,目微斜视,身体似热,睡露睛,手足冷,大便为淡黄色水液。治宜补脾、治心、治肝。补脾,用益黄散;治肝,用
解剖部位名称。出《灵枢·忧恚无言》篇。又名小舌、蒂丁、蒂中、喉花、蒂中、帝中、帝钟。为口腔内软腭游离缘之向下突出者,张口作“啊”音即可见。其与咽前柱(舌腭弓)、咽后柱(咽腭弓)及喉核(腭扁桃体)共组成
书名。30卷。清·张璐撰。刊于1698年。本书对《备急千金要方》进行校勘,并就其中收载的方剂(不包括其中的医论、药物和针灸),予以注释发挥(即所谓“衍义”)。此外,书中还阐述了立方法则中的“反用、激用
指小儿肿病十种证候。《幼科类萃·水肿门》谓水肿古有十种论证:以短气不得卧,为心水;两胁紧痛,为肝水;大便鸭溏,为肺水;四肢苦重为脾水;腰痛足冷为肾水;口苦咽干,为胆水;下虚下实,为大肠水;腹急肢瘦,为
头顶部的中央部位。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虎刺之别名,详该条。
指在表的邪气。六淫外感,病邪从口鼻或皮毛侵入,出现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或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参表证条。
【生卒】:十九世纪【介绍】:清代官吏兼医家。字乐泉。歙县(今属安徽)人。少业儒,为贡生,曾任太守等官职。因留心医药,觅得同乡郑所藏的喉科秘本《喉科秘钥》一书(郑氏为当地祖传喉科医,世称“西园喉科”),
①经外奇穴名,见《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位于肘部,曲池穴外方,肱骨外上踝之高点处。主治臂肘神经痛,偏瘫,神经衰弱等。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②推拿穴位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又作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