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600~665【介绍】:唐初医学家。博州清平(今山东临清)人,精阴阳、方技、輿地、历史,对药物亦多有研究,曾任尚药奉御、太常博士、太常丞。尝奉命删定《阴阳书》。显庆(656~660)年间,奉
病证名。指寒湿上蔽,经气凝涩所致的头痛。《兰室秘藏·头痛门》:“如气上不下,头痛巅疾者,下虚上实也,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寒湿头痛也。”《医钞类编》卷五:“寒湿头痛,首如裹,面如蒙,恶风恶寒,拘急
《张氏医通》卷十四方。黄连、茯苓、生酸枣仁(研)、石菖蒲、柏子仁、远志各钱半,炙甘草五分,姜汁少许,竹沥半杯。水煎,食远服。治心肺虚热,痰迷膈上。若肺热,加沙参二钱;痰壅,加半夏、天南星各一钱,橘皮、
证名。见《外台秘要》卷十五。指感觉自身与周围景物旋转。又称头晕。《医碥·眩晕》:“晕与运同,旋转也,所见之物皆旋转如飞,世谓之头旋是也。”详头晕条。
眼科手术器械。清·康维恂《眼科菁华录》:“全银造成,针锋长寸半,串破蟹珠用之。”系由《灵枢·九针论》所述之锋针改制而成,针柄较粗,针身圆柱形,尖端锐利,用于挑拨穿刺等(见图15)。图15
书名。清·王泰林撰。原系抄本,经周小农整理校正刊行。本书概述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常法,内科杂病、妇科病证治。详辨各证寒热、虚实,内容简要,颇有见解。解放后经北京中医学院整理,改名为《医学刍言》(中医临证指
病名。出《素问·脉解篇》。①《类经》卷十四:“俳,废也。内夺者,夺其精也。精夺则气夺而厥,故声瘖于上,体废于下,元阳大亏,病本在肾,肾脉上挟舌本,下走足心,故是病。俳音排,无所取义,误也。当作痱,正韵
《症因脉治》卷四方。枳壳、黄连。水煎服。治热积腹痛,身热腹热,烦躁不寐,时作时止,痛则汗出,或痛而一汛即欲下利,一利即止。若胸前满闷加砂仁;小便不利加木通、滑石;大便秘结加大黄、玄明粉。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小儿丹毒之一。丹初发由髂部上延至肋下或髆转至胁者。治宜赤小豆一合,硝石半两,寒水石一分,研为细散,以冷水调下半钱,每日三次服,以小儿大小可酌情增减。外治以灶中黄土一合,
书名。左季云撰于1927年。作者将《伤寒论》方分为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柴胡汤等十二类,并将有关加减及变化方附入介绍,每一处方下大多详列适应症、禁忌症、方药作用、服用法、药后反应、预后等,并辨析和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