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疳涩眼

猜你喜欢

  • 九窍出血

    病证名,又名大衄。指耳、目、口、鼻、前阴、后阴九窍同时出血。《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凡荣卫大虚,府藏伤损,血脉空竭,因而恚怒失节,惊忿过度,暴气逆溢,致令腠理开张,血脉流散也,故九窍出血。”亦可因

  • 阴阳之宅

    指肾。肾藏元阴与元阳,故称。参肾条。

  • 膏之原

    十二原(穴)之一。即鸠尾。《灵枢·九针十二原》:“膏之原,出于鸠尾。”参见十二原穴条。

  • 玉英

    ①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玉堂,见该条。②出《金匮玉函方》,为菊花苗之别名,详该条。

  • 湿气霍乱

    病名。指霍乱由湿气太盛,伤及中州所致者。《症因脉治·霍乱》:“湿气霍乱之症,既非饮食所伤,无七情恼怒,但因时令湿淫之气,一旦挥霍撩乱,吐泻水饮。”脉沉伏,或濡软。治用五苓散、平胃散、正气散加青藿香等。

  • 灰涤菜

    为灰藋之别名,详该条。

  • 胻(héng 衡)

    出《素问·脏气法时论》。同。膝以下的足胫部分。

  • 胃络不和喘

    证名。见《证治准绳·喘》。指胃气上逆所致的气喘。《医贯·喘》:“胃络不和喘,出于阳明之气逆,阳明之气下行,今逆而上行,故喘。”多因痰湿中阻,而致胃失和降。治宜和胃理气,化痰降逆,如分气紫苏饮、指迷七气

  • 伏暑伤寒

    病名。一名伏暑兼寒、伏暑晚发。《通俗伤寒论·伏暑伤寒》:“夏伤于暑,被湿所遏而蕴伏,至深秋霜降及立冬前后,为外寒搏动而触发。邪伏膜原而在气分者,病浅而轻;邪舍于营而在血分者,病深而重。”详伏暑条。

  • 山茄子

    ①见《云南中草药》。为三分三之别名。②见《草药手册》。为杜茎山之别名。各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