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蒺藜
出《药性论》。即刺蒺藜,详该条。
出《药性论》。即刺蒺藜,详该条。
见《宁夏中草药手册》。为珍珠梅之别名,详该条。
指将针从刺入的穴位内拔出。出《灵枢·厥病篇》。又称引针、去针、发针、拔针、退针,俗称起针。金·何若愚在《流注指微赋》中指出:“出针贵缓,急则多伤。”参见出针法条。
又称清心涤热或清宫。是治疗热性病邪入心包的方法。热入心包,症见神昏谵语、高热、烦躁不安、舌质绛、脉细数,可用清宫汤使心包热邪向外透达而解。
病证名。即水喘。《杂病源流犀烛》卷一:“水气喘促,乃水气逆行乘肺,肺得水而浮,喘不能卧,气不宣通,当从小便去之。宜桂苓甘术汤,肾气丸。”参水喘条。
出《新修本草》。为豨莶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论》。又称饮泻。《张氏医通·大小府门》:“水渍入胃,名为溢饮滑泄。渴能饮水,水下复泄,泄而大渴。茯苓甘草汤、五苓散,并灸大椎三五壮立已,乃督脉之病也。”参见饮泻、水恣
《金匮要略》方。甘草二两,桔梗三两,生姜一两,大枣十枚。水煎,分二次服。治内痈,脓从呕出(原书有方无治证,该治证根据《张氏医通》补入)。
病证名。指足太阳经经气逆乱而出现的小腿部疼痛、麻木、厥冷和功能障碍的病候。《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是为踝厥。
见《分类草药性》。为铜锤玉带草之别名,详该条。
指脏与腑之间的互相联系和影响。人体脏与腑的配合,体现了阴阳、表里相输相应的关系。脏的经脉连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脏行气于腑,腑输精于脏,病变时又互相影响,互相传变。《灵枢·本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