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名胞浆、胎浆。《脉经》:“妇人怀躯六、七月暴下余水,其胎必依而堕。此非时,孤浆预下,气血皆虚故也。”即羊水。
即双生。详该条。
病名。指阴阳之气阻塞不通所致的疾患。《华氏中藏经·阴阳否格论》:“否格者,谓阴阳不相从也。阳奔于上则燔,脾肺生其疸也,其色黄赤,皆起于阳极也;阴走于下则冰,肾肝生其厥也,其色青黑,皆发于阴极也。疸为黄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疸》。多因湿与热搏,郁而发黄。属阳黄范畴。《伤寒全生集·辨伤寒发黄》:“湿热发黄,一身尽痛,发热口渴,小便不利,色如熏黄,暗而不明也。”湿重于热者,兼见头重身倦,胸脘痞满,治宜利
病证名。见《本草纲目》卷二十六芸苔:“初起似疿,渐如水泡似火烧疮,赤色,急速能杀人。芸苔叶捣汁,调大黄、芒硝、生铁衣等分,涂之。”
见《中药材品种论述》。为关白附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为刺五加之别名,详该条。
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指脾有统摄血液,使之运行于经脉之中,不致外溢的功能。《难经·四十二难》:“脾……,主裹血,温五脏。”《血证论》:“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脾阴虚又不能滋生血脉。”脾主中焦,化生营气,营行脉
又称清热法。用寒凉药物以清解火热证的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治热以寒”,“温者清之”。此法适用于热性病和其他热证。对热性病,有清卫分、清气分、清营分、清血分之分。对其他热病,则多根据脏腑辨证,针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又作疰夏。因其发病每于夏令,故名。为小儿脾胃虚弱,又遇长夏润溽之气,感受湿热而致。《证治准绳·幼科》:“肢体怠惰不收,两脚痿弱,嗜卧发热,精神不足,饮食少思,口中无味,呼吸短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