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缓疽

缓疽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又名肉色疽。系生于少腹旁腹壁上的无头疽。多因足太阴脾经气滞寒凝而成。初起坚硬如石,皮色不变,不红不热,大如拳、小如桃李,痛引腰腿,数月不溃,寒热食少,肌体尪羸,则属败症。初宜服山甲内消散;若不应不可强消,免损胃气,用十全大补汤加乌药附子、胡芦巴以温补之;外用木香饼熨或用独头蒜捣铺患处艾炷灸之,知热为度,次日再灸,直至消或溃为效。溃后可按痈疽溃疡治疗。

猜你喜欢

  • 足少阳经别

    十二经别之一。原称足少阳之正。《灵枢·经别》:“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眥也。”从足少阳胆经分出,绕

  • 肩骨出髎

    病名。见《伤科汇纂》卷五。即肩关节脱臼。详肩胛骨出条。

  • 助阳活血汤

    见《东垣试效方》卷五。即助阳和血补气汤,见该条。

  • 气淋

    病证名。诸淋之一。又名气癃。为尿有余沥结涩不通的症候。《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气淋者,肾虚膀胱受肺之热气。”《圣济总录》:“肾虚则不能制小便,膀胱挟热则水道涩。肾虚膀胱热,则胞内气胀,小腹坚满,而生

  • 曩(nǎng)痢

    病名。八痢之一。又名瀼痢。为突然暴冷而致的痢疾。其特征为小腹胀痛,赤白胨下等。治宜散寒止痢。用芍药汤加减。

  • 新镌医论

    见肯堂医论条。

  • 虫积胀

    即虫胀。见《医学入门·鼓胀》。详虫胀条。

  • 因其衰而彰之

    治法。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衰,是气血虚弱,病邪衰退而正气未复。彰,是扶助正气,鼓舞抗病机能使病邪尽去。指虚衰之证通过补益治疗使正气得到恢复。例如水肿病用逐水药后,肿势大体消退,即可改用温阳健脾法

  • 桂苓甘术汤

    即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见该条。

  • 泄肝

    即疏肝。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