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指饮邪留肺所致的咳嗽。《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留饮咳者,其人咳不得卧,引项上痛。咳者如小儿掣纵状。”《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巳。”《外台秘要》卷九:“支
见《广东中草药》。为天香炉之别名,详该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山茱萸之别名,详该条。
宋代医官职称。系翰林医官院之最高官职,共2人,掌管全院工作。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病证名。小儿肠寄生虫病,以蛔虫、蛲虫、姜片虫、绦虫、钩虫为多见,尤以蛔虫、蛲虫病发病更为普遍。这些肠道寄生虫病,轻者影响小儿生长发育,重者可危及生命。因小儿接触污染的环境机会多,虫卵通过食物或蚴虫接触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即海金沙草,详该条。
综合性医书。3卷。元·朱震亨撰,明·戴原礼校补。卷1~2以内科杂病为主,兼述喉症及外科一些病证;卷3为妇人、小儿病证。分证论治,条理赅括,词旨简明。朱氏以补阴为宗,复长于治郁,书中较充分地反映了朱氏这
病证名,出《本草纲目》。小儿脾胃嫩弱,内为乳食所伤,秋风飒动,凉燥之邪伤及元气,以致食积热毒,蕴积而成。症见里急后重,腹痛便脓。宜用香连丸、黄连香薷饮加减。痢久,白多,便溏者,宜益黄散。
病名。《灵枢·痈疽篇》卷九:“发于胫,名曰兔啮。其状赤至骨,急治之。”同附骨疽。详该条。
【介绍】:宋代医家。字明叔。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在太学时,曾随名医史载之学习,精通医术,疗效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