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之一。为听觉器官。耳的功能靠精、髓、气、血的充养,尤赖肾气的和调。耳的疾患多与肾有关,也和心、脾、肝等脏有关。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等经脉均循行于耳。耳与
行气法之一。亦称按压行气法。指用手指按压针刺穴位的前后来控制针感传导的方法。金·窦汉卿《金针赋》:“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即要使针感向上,可用手指按压针刺穴位的下方,“闭其下气”则
出《外科启玄》卷八。即杨梅圈。见该条。
证名。指胃腑病邪盛实的病症。见《脉经》卷二。胃实多兼热证。《太平圣惠方》卷五:“胃实则热,热则恒渴引水,头痛如疟,唇口皆干,喜哕,或生乳痈,及缺盆腋下肿,腹胀,身热心悬,消谷善饥,溺色黄者,则是胃实热
见《肖山竹林寺妇科》。即乳汁不行。详该条。
脊上三个穴位的合称。见《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位于后正中线哑门穴下1寸处一穴;陶道穴一穴;第五腰椎棘突下(十七椎下)一穴。主治脑脊髓膜炎,腰背神经痛等。各直刺0.5寸~1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生于耳根处的肿疡。由少阳胆经风热所致。初起耳根处肿大如痰核,按之不动而微疼,肿势渐增,状如伏鼠,焮赤疼痛。若身发寒热者,荆防败毒散汗之;发热肿痛甚者,仙方活命饮加升麻、柴胡
经外奇穴名。见《常用经穴解剖学定位》。位于臀部,以大转子和坐骨结节连线为底边,向上作一等边三角形,其顶点是穴。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肢偏瘫,荨麻疹等。直刺1.5~2.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
类书名。是《古今图书集成》的一部分。520卷。清·蒋廷锡等编纂,刊于1723年。本书辑录自《内经》到清初的医学文献100余种,分类编纂,包括对古典医籍的注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以及有关医学的艺文、记
指津液精血不足所出现的病证。出《素问·调经论》。多由真阴虚衰或热病伤阴,或久病耗伤阴液所致。《景岳全书·传忠录》:“阴虚者,水亏也,为亡血、失血,为戴阳,为骨蒸劳热。”症见形体消瘦,骨蒸潮热,盗汗遗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