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舌疔

舌疔

病名。《医宗金鉴》卷六十六:“舌疔舌上生紫皰,其形如豆寒热憎。”由心脾火毒所致者,症见舌生紫皰,其形如豆,坚硬而疼痛,并兼发热恶寒。初起宜泻火解毒,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等加减;或外擦紫雪散,或噙化蟾酥丸。由瘟疫火毒上炎所致者,舌疔大如樱桃,或红或紫,疼痛肿胀、易致化脓出血。《温热经纬·余师愚疫病篇》:“舌上发丁,或红或紫,大如马乳,小如樱桃,三五不等,流脓出血,重清心火,宜本方(即清瘟败毒饮)增石膏犀角连翘银花。舌上成坑,愈后自平。”治宜解毒消肿。可选用粘子解毒汤、清瘟败毒饮等加减。亦可外擦紫雪散。

猜你喜欢

  • 狗夺子

    出《滇南本草》。为狗筋蔓之别名,详该条。

  • 接骨藤

    ①见《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外科》,为买麻藤之别名。②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蘡薁之别名。各详该条。

  • 天行

    出《外台秘要·伤寒门》。指由天地间的疫毒戾气流行传播而引起的传染性流行病,如天行温疫、大头天行之类,所以天行是疫病的别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疫论》:“疫病者,……一方之内,长幼患状,率皆相类者,谓

  • 黄尖灰根舌

    舌根部苔微黑带灰,舌尖黄苔。为里实热证或阳明府实,阴液受伤证候,宜急下存阴。此舌虽较黑根稍轻,但不及时治疗,一二日亦变黑根(见《伤寒舌鉴》)。

  • 血证论

    书名。《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之一。8卷。清·唐容川撰。刊于1884年。卷1为血证总论;卷2~6对血上干、血外渗、血下泄、血中瘀证及失血兼见诸证的170余种血证的辨证治疗作了较详细的探讨;卷7~8为方论,

  • 神茧散

    《疡科选粹》卷五方。蚕茧一个。纳男子指甲于茧中,以满为度,外用童发缠裹,烧灰存性,为末,用蜜调敷患处。治痔疮。

  • 惊吐

    病证名。又名夹惊吐、惊膈吐。《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吐逆早晚发热,睡卧不安者,此惊吐也。心热则生惊,故睡卧不安,而神不宁也。心神不宁,则气血逆乱而吐也。”临床表现多伴有呕吐清水稀涎,面色青白,精神倦怠

  • 心气不足

    即心气虚。详该条。《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 气蒸

    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二十三蒸条。

  • 太医院

    古代医疗机构名。系专门为上层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保健组织。始设于金代,元、明、清各代均设太医院。其管理官员和医师等的职称常有变动,名目不一。如金设太医院提点、使、副使、判官等官职,总管全院的各类事务,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