蛊
病名。①泛指由虫毒结聚,络脉瘀塞引起胀满、积块的疾患。《赤水玄珠·虫蛊》:“蛊以三虫为首。……彼蛊证者,中实有物,积聚已久,湿热生虫。”《证治汇补》卷六:“胀满既久,气血结聚不能释散,俗名曰蛊。”参见虫臌条。②指少腹热痛,溺白浊的病证。《素问·玉机真藏论》:“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③指房事过度成疾。见《左传·昭公元年》。④指古代用毒虫所制的一种毒药。《诸病源候论·蛊毒候》:“多取虫蛇之类,以器皿盛贮,任其自相啖食,唯有一物独在者,即谓之为蛊,便能变惑,随逐酒食,为人患祸。”
病名。①泛指由虫毒结聚,络脉瘀塞引起胀满、积块的疾患。《赤水玄珠·虫蛊》:“蛊以三虫为首。……彼蛊证者,中实有物,积聚已久,湿热生虫。”《证治汇补》卷六:“胀满既久,气血结聚不能释散,俗名曰蛊。”参见虫臌条。②指少腹热痛,溺白浊的病证。《素问·玉机真藏论》:“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③指房事过度成疾。见《左传·昭公元年》。④指古代用毒虫所制的一种毒药。《诸病源候论·蛊毒候》:“多取虫蛇之类,以器皿盛贮,任其自相啖食,唯有一物独在者,即谓之为蛊,便能变惑,随逐酒食,为人患祸。”
证名。为疠风兼证。出《疠疡机要》上卷。自汗属气虚,盗汗属血虚。自汗者用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丸;盗汗者宜服当归六黄汤合六味地黄丸。
出《针灸集成》。即疝气穴。见该条。
灸疗著作。敦煌出土卷子。约撰于唐代,撰人未详。现存残卷,书名原阙,后据内容新拟。现存人体正背面图18幅,每图旁示穴位、主治证候及灸治壮数。其中有些穴名不见于现存针灸专书,如板眉、脚五舟、天门、聂俞等。
即控涎丹,见该条。
见医方全书条。
骨名。即旋台骨。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正宗》卷四。又名掖痈、夹肢痈、挟痈、夹痈。多由肝脾二经结热,气滞血凝所致。初起皮色不变,漫肿无头,日久方疼,乃生寒热;或初起患处即红肿热痛,身发寒热。初宜服柴胡清肝汤,外敷冲和膏;若脓成
【介绍】:东汉医生。据史料记载,常以道术治病,似为巫医。
用苦寒药物祛除湿热病邪的方法。临床用于腹痛腹胀、大便稀烂热臭,舌苔黄腻等肠胃湿热证候。常用黄连、黄芩、黄柏、枳壳、猪苓等。
【介绍】:见缪希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