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由情志刺激等因素引发的痹证。《中藏经·论气痹》:“气痹者,愁忧(一本无“忧”字)思喜怒过多,则气结于上,久而不消则伤肺,肺伤则生气渐衰,则邪气愈胜,留于上则胸腹痹而不能食,注于下则腰脚重而不
病名。①《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指产后患痢。多因产后虚损,下地过早,伤于风冷,风冷乘虚入于大肠,肠虚则泻所致。②施雯《盘珠集胎产证治》指产后恶露不行,败血渗入大肠,积滞而成泄痢者。详产后下利条。
病证名。身肿类型之一。《症因脉治》卷三:“湿热身肿之症,身热目黄,小便赤涩,胸腹胀闷,四肢黄肿,口渴心烦,此湿热作肿,即阳水肿之症也。湿热身肿之因,或湿热行令,袭人肌表,或先伤于湿,湿气久留,郁而成热
【生卒】:十二世纪【介绍】:南宋医生。临安府(今浙江杭州)人。善治痢,在杭州一药铺坐堂。曾因治愈宋高宗的“冷痢”而著名。
【介绍】:元代医家。原名萨里弥实,蒙古族。精通医术,擅长内、妇科。惟幼科用药,或嫌峻利。撰有《瑞竹堂经验方》。
见《四川中药志》。为芸苔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蛔虫所致的呕吐。《医学入门》卷五:“虫吐时常恶心,胃口作痛,口吐清水,得食暂止,饥则甚者,胃中有蛔也。”治宜和胃驱虫。可用二陈汤加苦楝根、使君子、白术、乌梅、槟榔等。参见吐蛔条。
【介绍】:见黄元御条。
【介绍】:宋代医家。撰《新广药对》3卷,已佚。
病名。出《疡科选粹》卷一。即脑疽。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