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辨证良方

辨证良方

方书名。4卷。清·蒋杏桥编集。刊于1858年,卷1便易方及急救方;卷2介绍小儿痘、麻诸方为主;卷3诸痛方、外科方、诸伤方、妇人方;卷4《达生篇》举要,血、痰、嗽、喘及小儿方。全书选集大多为民间验方,少数属于成方

猜你喜欢

  • 蛤蚂油

    见《中药通报》(5):205,1956。即蛤蟆油,详该条。

  • 易寒易热

    小儿病理特点之一。小儿肺娇胃弱,最易从口鼻感受病邪而患时行热病。故清·叶天士《幼科要略》提出“六气之邪,皆从火化;饮食停留,郁蒸化热;惊恐内迫,五志动极皆阳”之说,以论证小儿“所患热病最多”。由于小儿

  • 滋阴九宝饮

    《外科正宗》卷三方。川芎、当归、白芍药、生地黄、黄连、天花粉、知母、黄柏、大黄(蜜水拌炒)各二钱。水煎,空腹服。治悬痈蕴热结肿,小便涩滞,大便秘结,内热口干,烦渴饮冷,六脉沉实有力者。

  • 唐尔岐

    【介绍】:参见唐玉书条。

  • 心下痞满

    证名。见《脾胃论》卷下。指胸脘部痞塞胀满。多因气滞郁结所致。《古今医鉴·痞满》:“因忧郁气结于中脘,腹中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治用木香化滞汤、散滞气汤等。若心下痞满,壅滞不散,喘促不安,可用黄连

  • 暑令疡毒小疖

    病名。暑天发生的热疖。见《医宗金鉴》卷七十四。多为感受暑温湿热,蕴蒸肌肤而成。初起皮损如小豆,根部红晕,继而肿痛,常伴有发热心烦,口苦舌干等症状。治宜清热解毒。内服荆防败毒散加藿香、黄连、石膏。相当于

  • 九道出血

    专指儿科的出血性病证。见《证治准绳·幼科》,又名九窍出血。即眼、鼻、耳、口及二阴出血。小儿九道出血,多因乳母喜吃辛辣之物,流于乳络,儿饮之后,停滞不散,郁蒸于内,或因护养过暖,积温成热,热极则涌泄;亦

  • 鸡脚爪

    见《四川中药志》。为翻白草之别名,详该条。

  • 幼幼心裁

    儿科著作。2卷。明·乔埰撰。刊于1638年。书中首论儿科疾病及诊治大法,其次对婴幼儿的多种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分别作了简要的记述。

  • 邵兰荪医案

    书名。4卷。清·邵兰荪撰。由近人曹炳章征集经邵氏治愈的病家所留存方案200余则,予以分门别类整理而成。大致分为风暑温热病、虚劳病、内科杂病、妇产科病治案。作者擅治温暑湿热及妇科病证,案语简明。现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