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疫喉浅论》。即竹茹石膏汤第二方,见竹茹石膏汤条。
白苔中心渐黄的舌象。为表邪传里之候。若白苔为主,微黄而润者,表证未罢,仍当解表;若黄苔多而焦干者,邪已入里,宜清热或攻下(见《伤寒舌鉴》)。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五方。白糖、乌梅、薄荷、柿霜、硼砂。为粗末,炼蜜为丸,噙化。治暑天发渴。
病名。见《疡科心得集》卷中。即鹤膝风。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针灸逢源》作鼠穴。即承泣穴,见该条。
证名。.指眼胞浮肿。为水肿病初起常见症状之一。《素问·评热病论》:“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又:“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参见水病、目窠上微肿、风水条
【介绍】:清末医家。字晓五,号维正,又号晓邬,自称折肱老人。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撰有《医学薪传》、《饲鹤亭集方》(以上又合称《吴兴凌氏二种》,1892年刊行)、《外科方外奇方》、《凌临灵方》;另增订
病名。喉风之一种。指自觉咽喉紧缩压迫感,呼吸困难,汤水难下为其主要症状者。多由膏粱厚味,醇酒炙煿太过,或肺胃蕴热,复感风热,火动痰生,痰火邪毒壅塞咽喉所致。《医宗金鉴》卷六十六:“紧喉膏粱风火成,咽喉
指肾精。《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解精微论》:“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
形容小儿阳气初生,但尚未充长的生理特点。《温病条辨》:“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参见稚阳稚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