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太平圣惠方》。又名天吊风。惊风的一种证型。大多出现于大病、久病之后,但也有因小儿体弱,一病就成慢惊者。临床以发病缓慢,无热,抽搐时发时止,缓而无力为其特点。《证治准绳·幼科》:“慢惊之候,或吐或泻
针灸术语。《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合,指下合穴,即六腑有病取其所属的下合穴进行治疗。如胃病取足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小肠病取下巨虚,膀胱病取委中,三焦病取委阳,胆病取阳陵泉等
脉来失去从容和缓及正常的节律,表现出弦劲绷急,坚硬搏指,或浮散无根,杂乱不匀等。表示胃气将绝,五脏真气败露,生命垂危。《素问·平人气象论》:“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
书名。明·陶华撰于1445年。1卷。本书主要是根据痈疽等病证及其若干兼证制定内服和外用方共70余首以供临床参考。后薛己将本书收入《薛氏医案》中,并附按语。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追风伞之别名,详该条。
《疡医大全》卷七方。又名紫花地丁散。甘草一钱,金银花、紫花地丁、当归、大黄(酒炒)、黄芪、赤芍药各五钱(一方加升麻)。为末,酒煎,分二次服。治痈疽疖毒。
《金匮要略》方。桂枝、芍药、甘草、黄芪各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水煎,分三次服。服后饮热稀粥,以助药力,温复取微汗。治黄汗,两胫自冷,腰以上有汗,腰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则不能食,身疼重,烦躁,
精神意识活动的一部分。《灵枢·本神》:“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类经》:“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说明魄属于本能的感觉和动作,如听觉、视觉、冷热痛痒感觉和躯干肢体的动作,新生儿的吸乳和
押手法之一。是以右手持针柄,左手拇、食二指夹持针身下部,露出针尖少许,协同右手用力将针刺入穴位的押手方法。适于长针进针。
见《闽书》。为佛手柑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