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见《昆明民间常用草药》。为透骨香之别名。②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雪药之别名。各详该条。
治法。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对坚实的癥积要用削伐软坚的方药治疗。例如腹中瘀血阻滞,形成癥积,用破瘀消癥软坚之法;瘰疬结块,用消瘰丸之类。
又称脾胃虚寒。因饮食失常、劳倦过度、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脾气既虚,又兼内寒,故除脾虚见证外,尚可见腹中冷痛,得温痛减,口泛清水,四肢欠温,畏寒喜暖,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治宜健脾温
气功术语。本为古代外丹术的主要原料,后借以比喻气功内炼过程中体内精、气、神的变化。内丹术中“铅”,主要比喻肾中元气。如《钟吕传道集》中说:“肾中之水,伏藏于受胎之初,父母之真气,真气隐于人之内肾,所谓
病名。为生于脑后发际正中的有头疽。出《集验背疽方》。又名对口、对口发、对口疮、对口疽、对口疔、对口痈、脑漯、落头疽、项疽、项中疽、脑后发、脑痈、大疽;其虚证又称为脑烁。患部系督脉、膀胱经之循行处,多因
见《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即大健脾丸,见该条。
病证名。又名经来黄色、月水色黄。《竹林寺妇科秘方考》:“经来如黄泥水,全无血色,乃大虚大寒,不可用凉药,宜乌鸡丸,服半月,非但病愈,兼能怀孕,再用加味四物汤(四物汤加乌药、延胡索、小茴香、生姜、黑枣)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廿八。又名土疳、土疡、偷针、偷针眼、偷针窝。俗称包珍珠、挑针。多由风热或脾胃热毒所致。本病胞睑边缘生小疖,初起形如麦粒,微痒微肿,继而赤痛拒按。相当于今之麦粒肿。治宜祛风清热,
见《贵州民间药物》。为扶芳藤之别名,详该条。
即救急十滴水,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