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刺果
见《贵阳民间药草》。为绛梨木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贵阳民间药草》。为绛梨木子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①南京中医学院编著。1958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59年修订再版。修订本分上下二编。上编以基础理论为主,分别介绍阴阳五行,人与自然、脏象、经络、病因、证候分类、诊法、治疗法则、药物、方剂、
水清之时。《素问·阴阳类论》:“阴阳交,期在溓水。”张景岳注:“溓,音敛,清也。”水清之时,相当于中秋。
见《泉州本草》。为鹿角草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三国时吴国医生。曾为当时丞相顾雍诊病。
【介绍】:宋代人。字致道。乌程(今浙江吴兴)人。通医学,曾刻《博济方》,并集家藏经验方,编有《莫氏方》一书附于后,已佚。
证名。出《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卷五十三。又名火喘。指火热之邪,郁于肺胃,使肺气郁滞不宣,痰浊挟热,阻塞气道所致的喘息。症见喘急而口干舌燥,面赤唇红。因于肺热者,宜清肺泄热,用凉膈散;因于胃热便
病名。《证治准绳·杂病》:“由眦而起,贯过气轮,如皮似筋,横带至于风轮,光亦不损,甚则掩及瞳神,方碍瞻视。大抵十之八九皆由大眦而起,……眼科钩割一法,唯此患最为得效。”同胬肉攀睛。详该条。
痧证之一。《痧症全书》卷中:“铁痧,头面手足十指如锅煤色不治,以血凝也,或用火酒擦身法,委中刺出紫黑血两茶杯,竟有立愈者。”参见痧、痧气条。
小便的别称,详尿条。
见感觉性循经病理反应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