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明代医生。字若霖。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先祖在当地以小儿科闻名,鸿绪也精通医术。撰有《内经纂要》一书,已佚。
见《四川中药志》。为芸香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小儿痉病之一。又名暑风。为感受暑温之邪,以致抽搐,发痉急骤,甚至角弓反张的症候。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清·吴鞠通《解儿难》:“夏日小儿身热头痛、项强无汗,此暑兼风寒者也,宜新加香薷饮;有汗则用银
《张氏医通》卷十六方。当归身、白芍药、川芎、茯苓、半夏、橘皮、鳖甲、乌梅、姜、枣(一方有青皮)。水煎服。治劳疟久不止,或暂止复来。若寒多,加草果;热多,加柴胡;胃虚食少,加人参、白术;汗多,加黄芪、甘
饮食养生方法之一。淡食,指五味调和冲淡之饮食,特指少盐饮食而言。淡调五味,既能得物之真味,又有利于养生。明·冷歉《修龄要旨》首先提出“淡食多能补”的主张。
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多因产后气血亏损,虚火上扰所致。症见烦热少气,疲倦胸膈满闷,甚者虚烦不得眠。治宜清热除烦。用淡竹叶汤加人参。兼有躁动者,用当归补血汤加味。
见《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外科》。为盾叶薯蓣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小儿暑令季节,上吐下泻,多由乳食不洁,损伤肠胃;也有由外感暑湿或寒湿之邪,阻滞中焦,胃失和降,脾失运化,清浊相混而成。因乳食所伤而致者,宜消食异滞,调和胃肠,用保和丸;因
病名。疽之发于膻中穴者。出《疡医准绳》卷三。又名膻中发疽、膻中发。多为脏腑不和,气郁所致。初起如粟,色紫坚硬,逐渐焮红肿痛,憎寒壮热。治宜急服仙方活命饮加苏叶、薄荷汗之;如烦躁作呕,唇焦渴饮,宜夺命丹
十三鬼穴之一。《千金要方》:“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第二针手大指爪甲下,名鬼信。”《针灸大成》指为少商穴,今从。